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数据分析师这个岗位。他们期待着自己能成为驱动业务的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但是现实中他们很多人却成为一个取数机器,每天有取不完的数,并且也渐渐发现,自己取数需求做得越多,分析能力就越得不到提升。而分析能力得不到提升,业务方和领导就越当你是取数工具人,于是又有更多的取数需求。
他们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跳出来,过了几年只会取数的工具人被性价比更高的应届生替代,他们数据分析之路基本也就结束了。
这个问题困扰着非常多的新人,所以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取数工具人的破局利器——目标思维
为什么会陷入取数的怪圈
我们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至少经历了 16 年的学校教育。这 16 年,我们做了无数的作业,考了无数的试,这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做题思维。
这种思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每当我们看到考题,就马上开始思考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考题问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回答问题千万不要超过考题的范围,不然肯定拿不到分。
但到了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做题思维不管用了。你很努力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取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需求,但是到了年底考评时却只拿到了一个 B 或 C 。明明题目都做对了,为什么拿不到高分呢?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如何正确地做事。 在现实生活中,做题思维最多只能算是正确地做事,这就会导致我们经常做一些无用功。取数怪圈就是这么来的,你接到一个取数的需求,就好像学生时代的你拿到了一份试题,你的第一反应是如何解答这道题。但相比解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解答这道题?
这就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养成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方式——目标思维。
什么是目标思维
那什么是目标思维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业务方提出一个取数需求:想要看一下某功能新用户的人数规模。
我们接到这个取数需求,先放下你的做题思维。让我们思考一下,业务方为什么要取这个数?这个取数需求背后的目标是什么?业务方想要知道这个人数规模有什么用呢?
业务方也许会说这个数据是某位领导想要看的。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常见?这种理由往往最坑,不正面回答,用领导的权威来“压”你。其实这种情况,业务方只是转述了领导的需求,并没有理解领导的真实想法。很有可能这个数据需求已经变形了,领导也许根本就不是要看这个数据也不一定。
假设领导真的说过要看这个数据,那我们要继续思考,为什么领导要看这个数呢?领导要看这个数据目的是什么呢?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在一次会议上,领导发现新用户可能是业务增长的一个突破口,于是想要先看一下新用户的目前规模如何,值不值得投入资源做运营?这个需求表面看起来是想看一下新用户的人数情况,实际需求是什么?是确定新用户到底有没有精细化运营的价值。所以新用户的人数只是一个方面,它只代表了用户的规模。而要衡量新用户有没有精细化运营的价值,那么新用户的活跃率、留存率、分享率,等等数据,都是需要考虑的。甚至还可以继续深挖,如果新用户有运营价值的话,切入的点在哪里?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所以你看,业务方想要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他的真实目的和他的需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如果你用做题思维来做这个需求,取完了数交给业务方,必然无法完全满足领导的真实需求。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是领导看完觉得不满意,然后又提出一堆的新的数据让你取,然后就进入到取数怪圈里去了。
但如果你能拥有目标思维,拿到这个需求以后按照上面的步骤先分析一下需求,找到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需求从一个简单的取数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专题分析。
你可以写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告诉领导新用户目前的整体状况,是否有运营价值,如果要运营,那么有哪些点可以切入,等等。这样你的分析价值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有了这个好的开端,你就会摆脱取数的怪圈,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从此做更多的分析需求,分析能力提升,然后再做更复杂的分析需求,最后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分析师。
如何找出目标
我们要挖出目标,直接问“要达成什么业务目标”。
业务目标一般都是业务部门的 KPI 考核指标,比如日活人数、留存率、销量,等等。这些指标是业务方的核心驱动力,不管是做什么具体的产品改动、活动营销或者是用户运营,最终都是为了提升这其中的某个业务指标。
有了业务目标,也不代表着就不用深挖了。比如业务目标是提升新用户数,这确实是一个业务目标。但是还是可以继续深挖,不过依然围绕着几个业务指标深挖,不用上升到人生和宇宙的高度。
为什么要提升新用户?提升日活
为什么要提升日活?提升销量
到这一步就差不多了,再深挖问题太大也 hold 不住。
然后思考一下,如何提升销量,是不是只有新用户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