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的謎團仍然是加密貨幣歷史上最有趣的方面之一。但彼得托德真的是中本聰嗎?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些主張和證據。
儘管無數次嘗試揭開真相,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的身份仍然籠罩在神秘之中。電影製片人卡倫霍巴克 (Cullen Hoback) 在他最新的 HBO 紀錄片中火上澆油,展示了彼得托德 (Peter Todd) 是比特幣背後的大腦的案例。
雖然霍巴克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點來支持他的理論,但讓我們仔細看看證據,看看它是否經得起推敲。
理論:彼得‧托德就是中本聰
HBO 紀錄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實際上可能是彼得·托德 (Peter Todd),他是一位密切參與加密貨幣早期發展的著名比特幣開發者。霍巴克提出了幾個證據來支持他的主張。
技術專長:身為比特幣開發者,Peter Todd 對密碼學和區塊鏈技術有著深刻的理解。霍巴克認為,這些知識可能使他能夠創造比特幣。
聊天日誌和比特幣論壇主題:提供的證據之一是 2010 年比特幣論壇的帖子,其中彼得糾正了中本聰的一項技術建議。霍巴克認為,這項更正並不是針對中本聰的,而是彼得錯誤地用自己的真名而不是化名中本聰登入了論壇。
聊天評論:Hoback 關注的另一點是 Peter 的評論,他稱自己為「世界領先的如何犧牲比特幣的專家」。該主管表示,這可能是彼得承認銷毀了中本聰開採的 110 萬枚比特幣的存取權,這筆財富自中本聰失蹤以來一直沒有受到影響。
間接證據:Peter 早期參與比特幣、使用英國和加拿大的拼字(類似 Satoshi),以及與 Adam Back 和 Hal Finney 等關鍵人物的關係,都增加了理論的分量。霍巴克還表示,彼得可能保持匿名以保持比特幣的可信度完好無損。
Peter Todd 的回應:我不是中本聰
儘管有這些說法,彼得·托德多次堅決否認自己是中本聰。在紀錄片播出之前,彼得寫信給 CoinDesk 和《時代》雜誌,表示“我不是中本聰”,並解釋說他第一次了解比特幣是通過閱讀白皮書,而不是通過創造比特幣。
我不是中本聰。
他也指出,白皮書發佈時他只有23歲,暗示他還太年輕,無法開發出像比特幣這樣革命性的東西。
在給 CoinDesk 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彼得批評了電影製片人的理論,稱霍巴克「抓住了救命稻草」。他還幽默地說:「當然,我不是中本聰。諷刺的是,一位以 QAnon 紀錄片聞名的導演在這裡使用了基於巧合的陰謀思維。」
紀錄片的弱點
雖然霍巴克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點,但證據缺乏具體的證據。這部紀錄片並沒有明確得出托德就是中本聰的結論,而且大部分爭論都是基於猜測而不是確鑿的事實。
例如,托德據稱糾正中本聰的論壇帖子遠沒有明確的證據。沒有跡象表明該帖子是由中本聰撰寫並意外地從托德的帳戶發送的。這可能只是兩個知識淵博的人之間的技術交流。
托德可能是中本聰嗎?也許,也許不是
這部紀錄片提出了有趣的觀點,但沒有一個說法經得起嚴格審查。雖然彼得確實有資格創造比特幣,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他做到了。
多年來,哈爾·芬尼(Hal Finney)、尼克·薩博(Nick Szabo) 甚至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 等其他人都被稱為潛在的中本聰,每種理論都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但沒有真正的結論。
以上是彼得托德真的是中本聰嗎?探索主張和證據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