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錢包”論文認為,隨著協議和應用程式不斷“稀疏”,擁有分銷和訂單流這兩種最有價值資源的個人將獲得更多空間。
加密貨幣生態系統是一個複雜且不斷發展的景觀。隨著產業的成熟,關於價值最終如何在生態系統各層之間分配的爭論越來越多。
從歷史上看,重點一直是協定與應用程式。然而,第三層卻被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那就是錢包。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胖錢包論”,該論認為錢包將逐漸主導區塊鏈生態系統,因為它們控制著關鍵的用戶入口點和交易流。
隨著底層協議和應用程式的作用逐漸減弱,我們將研究錢包如何透過收取訂單流費用和為應用程式分發提供促銷服務來利用其與最終用戶的接近性。最後,我們將討論為什麼兩個替代前端——Jupiter 和 Infinex——可能最終在吸引用戶注意力和交易訂單的競爭中超越錢包。
縱觀加密貨幣的發展歷史,關於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價值最終如何累積的討論一直在持續。儘管歷史上的核心爭論主要集中在協議與應用程式上,但這個生態系統中還有第三層被忽視了——錢包。
“胖錢包”論文認為,隨著協議和應用程式不斷“稀疏”,擁有分銷和訂單流這兩種最有價值資源的個人將獲得更多空間。而且,作為終極前端,我相信沒有人比錢包更能將這價值貨幣化。
本文旨在實現三個目標:首先,概述將繼續使協議和應用層商品化的三個結構趨勢。其次,我們將探索錢包透過與最終用戶的接近度貨幣化的各種方式,包括按訂單流付款 (PFOF) 和銷售應用程式分發即服務 (DaaS)。
最後,我們將討論為什麼兩個替代前端(Jupiter 和 Infinex)最終可能在爭奪最終用戶的競爭中勝過錢包。
如果這一層的產品提高佣金率,用戶會轉向更便宜的替代品嗎?
換句話說,如果 Arbitrum 提高佣金率,用戶是否會轉向 Base 等其他協議,反之亦然?同樣,在應用層,如果dYdX提高佣金率,用戶會轉向第n個無差別永續合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嗎?
基於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決定哪裡的轉換成本最高,從而確定誰擁有不對稱的定價能力。同樣,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框架來識別哪一層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商品化。
雖然歷史上協議具有不成比例的定價能力,但我相信這種現象正在改變。目前,協定層不斷「瘦身」的結構趨勢有以下三種:
1.多鏈應用與鏈抽象:隨著多鏈成為應用保持競爭力的基本要求,跨鏈使用者體驗將變得越來越難以區分,從而降低協定層的切換成本。另外,透過抽象橋接、鏈抽象,將進一步壓縮切換成本。這樣一來,應用程式將不再依賴單鏈的網路效應,而是越來越依賴前端分發。
2. MEV供應鏈的成熟度:雖然MEV不會被完全消除,但應用層和更接近基礎層的許多舉措將不斷重新分配從最終用戶提取的MEV數量。隨著MEV供應鏈的成熟,價值將越來越多地向MEV供應鏈上游上升,並非對稱地累積在最獨特的用戶訂單流的手中。這意味著協議將失去議價能力,從而“變薄”,而前端和錢包將獲得槓桿作用,從而“變厚”。
3.向代理範式發展:在一個交易主要由代理和「解決者」而不是人類執行的世界中,吸引這種代理流將成為區塊鏈生存的關鍵。重要的是,鑑於代理和“求解器”被編程為主要優化最佳執行,協議將不再在“氛圍”和“對齊”等無形因素上競爭。相反,交易費用和流動性將是唯一重要的因素——這將進一步「瘦身」協議層,因為協議被迫壓縮費用並激勵流動性以保持競爭力。
因此,重新審視我們最初的問題——如果協議提高佣金率,用戶會轉向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嗎? ——雖然今天可能不明顯,但我相信隨著轉換成本不斷壓縮,答案將越來越是「是」 .
資料來源:Dune Analytics @0xKofi
直覺上,人們可能會認為,如果協議變得“更薄”,應用程式必然會變得“更厚”。雖然這個價值肯定會被某些應用程式重新奪回,但「厚應用理論」本身就過於簡單化了。垂直領域的不同應用累積價值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問題不應該是“應用程式會變厚嗎?”,而應該是“哪些具體應用程式?”
正如我在「確定加密貨幣市場護城河的新框架」中概述的那樣,加密應用程式的獨特結構差異(可分叉性、可組合性和基於代幣的獲取)具有降低障礙的淨效應
以上是肥胖錢包論文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