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路線圖將引導您完成資料收集、模型訓練和部署。此過程是迭代,因此您在微調解決方案時經常會循環回到先前的步驟。
第一步:理解問題
在收集任何資料之前,您需要:
-
明確定義問題:
了解您要解決的問題。它是分類問題(例如垃圾郵件檢測)、回歸問題(例如價格預測)還是推薦系統?
-
定義成功標準:
成功的模式是什麼樣的?例如,您想要 90% 的準確率、低延遲還是高精度?
第 2 步:資料收集
您收集的數據應該與您的問題直接相關。收集方法如下:
A.辨識資料來源
-
公用資料集:
使用來自以下位置的資料集:
-
Kaggle:提供大量跨不同領域的資料集。
-
UCI 機器學習儲存庫:另一個儲存資料的好地方。
-
政府資料入口網站:有些政府提供開放資料集(例如data.gov)。
-
網頁抓取:
如果您的資料來源無法使用,您可以使用以下工具抓取網站:
-
BeautifulSoup(Python 庫)
-
Scrapy(Python 框架)
-
API:
您可以使用 API 從以下服務收集資料:
-
Twitter API(用於社群媒體資料)
-
Google Maps API(用於位置資料)
資料庫:
有時,您的公司或專案可能已經可以存取儲存資料的資料庫(SQL、NoSQL)。
物聯網設備:
如果您正在為硬體建立 AI 解決方案,請從感測器或其他 IoT 裝置收集資料。
B.資料數量與品質
- 收集足夠的資料來訓練模型。 更多數據通常會帶來更好的模型,但數據需要相關。
-
品質重於數量:確保資料乾淨(沒有缺失值,沒有異常值,除非它們很重要)。
第 3 步:資料清理與預處理
原始資料很少採用可以直接輸入模型的形式。資料清理涉及:
A.處理缺失資料
-
插補:用平均值、中位數或眾數(對於數值資料)或最常見的值(對於分類資料)填入缺失值。
-
刪除缺失資料:刪除缺失值過多的行或列。
B.刪除或修正異常值
-
統計方法:使用 Z 分數、IQR 或箱線圖等視覺化方法來識別、刪除或修正異常值。
C.資料轉換
-
歸一化/標準化:縮放數值資料(例如,MinMax 縮放、Z 分數標準化)。
-
編碼分類變數:將分類變數轉換為數字(例如,One-hot 編碼、標籤編碼)。
D.特徵工程
-
從現有功能中建立新功能(例如,從日期中提取日、月或年,建立列之間的比率)。
-
特徵選擇:去除不相關或高度相關的特徵,以減少過度擬合,提高模型表現。
第 4 步:資料分割
資料清理完畢並準備就緒後,您需要將其拆分為:
-
訓練集(通常為70-80%):用於訓練模型。
-
驗證集(通常為10-15%):用於調整超參數並驗證模型的效能。
-
測試集(通常為10-15%):用於評估最終模型對未見過的資料的泛化能力。
第五步:模型選擇
根據您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機器學習模型。
A.模型類型
-
監督學習:
-
分類:如果輸出是一個類別(例如,垃圾郵件與非垃圾郵件)。
-
迴歸:如果輸出是連續的(例如,預測房價)。
-
無監督學習:
-
聚類:將相似的資料點進行分組(例如,客戶細分)。
-
降維:減少特徵數量,同時保留基本資訊(例如,PCA)。
-
強化學習:
B.選擇演算法
根據您的問題,選擇型號。例:
-
線性迴歸、決策樹、用於監督任務的邏輯迴歸。
-
K-Means、DBSCAN 用於聚類。
-
KNN、隨機森林、SVM 分類/迴歸。
第6步:模型訓練
使用訓練集訓練您的模型。
A.模型訓練流程
-
擬合模型:使用您的訓練資料來教模型如何預測或分類。
-
追蹤效能:在訓練期間,監控模型的效能(例如損失函數、準確性)。
B.超參數調整
-
網格搜尋:嘗試超參數的多種組合以找到最佳組合。
-
隨機搜尋:用於超參數調整的網格搜尋的更快替代方案。
-
貝葉斯最佳化:一種尋找最佳模型參數的先進技術。
第 7 步:模型評估
使用驗證集評估經過訓練的模型。使用適當的指標來評估其性能:
-
準確率:正確預測的比例(用於分類)。
-
精確率、召回率、F1-Score:在處理不平衡類別時很有用。
-
RMSE(均方根誤差):用於迴歸問題。
-
混淆矩陣:查看真陽性、假陽性等
A.交叉驗證
-
K 折交叉驗證:將資料拆分為k 個部分,並訓練和驗證模型k 次,每次使用不同的折疊作為驗證集.
第 8 步:模型最佳化與調整
根據評估結果來改進您的模型。
A.正規化
- 使用L1(套索)或L2(嶺)正則化透過懲罰大係數來防止過度擬合。
B.整合方法
- 使用隨機森林、Boosting(例如XGBoost、AdaBoost)等技術來組合多個模型並提高效能。
C.模型堆疊
- 組合多個模型的預測(例如,組合來自 SVM、邏輯迴歸和 決策樹的輸出)。
第 9 步:模型部署
模型表現良好後,將其部署到生產環境。
A.部署流程
-
容器化:使用Docker將模型和所有依賴項打包在容器中。
-
模型服務:使用 Flask、FastAPI 或 TensorFlow Serving 等工具將模型公開為 API。
-
CI/CD 管道:使用 GitLab CI、Jenkins 或 GitHub Actions 自動化模型部署。
B.可擴充性與監控
- 確保系統可以處理現實世界的流量(例如,多個 API 請求)。
-
監控:追蹤模型的即時效能,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效能下降,則使用新資料重新訓練模型。
第 10 步:部署後(監控與維護)
-
模型漂移:隨著時間的推移,模式可能會因資料模式的變化而失去準確性。定期用新資料重新訓練。
-
A/B 測試:對多個模型進行相互測試,看看哪個模型在生產中表現較好。
全流程總結
-
問題理解 → 2. 資料收集 → 3. 資料清洗與預處理 → 4. 資料分割 → 5. 模型選擇 → 6. 模型訓練 → 7. 模型評估 → 8. 模型最佳化與調優 → 9. 模型部署 → 10. 部署後監控
關鍵是迭代細化。當您了解有關模型效能的更多資訊時,您可能需要返回到先前的步驟(例如資料收集或預處理)。並且在整個過程中始終關注可重複性、協作和可擴展性! ?
以上是建立 AI ML 解決方案的步驟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