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本系列,討論一些有趣的 CSS 題目,拋開實用性而言,一些題目為了拓寬一下解決問題的思路,此外,涉及一些容易忽視的 CSS 細節。
解題不考慮相容性,題目天馬行空,想到什麼說什麼,如果解題中有你感覺到生僻的 CSS 屬性,趕緊去補習一下吧。
不斷更新,不斷更新,不斷更新,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所有題目總結在我的 Github 。
z-index
看起來其實很簡單,根據 z-index
的高低決定層疊的優先級,實則深入進去,會發現內有乾坤。
看看下面這題,定義兩個 div
A 和 B,包括在同一個父 div
標籤下。 HTML結構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inline-block">#divA display:inline-block</div> <div class="float"> #divB float:left</div> </div>
它們的 CSS
定義如下:
.container{ position:relative; background:#ddd; } .container > div{ width:200px; height:200px; } .float{ float:left; background-color:deeppink; } .inline-block{ display:inline-block; background-color:yellowgreen; margin-left:-100px; }
大概描述起來,意思是擁有共同父容器的兩個 DIV 重疊在一起,是 display:inline-block
疊在上面,還是float:left
疊在上面?
注意這裡 DOM 的順序,是先生成 display:inline-block
,再產生 float:left
。當然也可以把兩個的 DOM 順序調轉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float"> #divB float:left</div> <div class="inline-block">#divA display:inline-block</div> </div>
会发现,无论顺序如何,始终是 display:inline-block
的 div
叠在上方。
Demo戳我。
这里其实是涉及了所谓的层叠水平(stacking level),有一张图可以很好的诠释:
运用上图的逻辑,上面的题目就迎刃而解,inline-blcok
的 stacking level
比之 float
要高,所以无论 DOM 的先后顺序都堆叠在上面。
不过上面图示的说法有一些不准确,按照 W3官方 的说法,准确的 7 层为:
稍微翻译一下:
z-index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 (负的越高越堆叠层级越低)inline-block
,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子元素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 float 浮动元素inline-block
元素,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子元素(包括 display:table 和 display:inline )z-index:0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z-index: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正的越低越堆叠层级越低)所以我们的两个 div
的比较是基于上面所列出来的 4 和 5 。5 的 stacking level
更高,所以叠得更高。
不过!不过!不过!重点来了,请注意,上面的比较是基于两个 div
都没有形成 堆叠上下文
这个为基础的。下面我们修改一下题目,给两个 div
,增加一个 opacity
:
.container{ position:relative; background:#ddd; } .container > div{ width:200px; height:200px; opacity:0.9; // 注意这里,增加一个 opacity } .float{ float:left; background-color:deeppink; } .inline-block{ display:inline-block; background-color:yellowgreen; margin-left:-100px; }
Demo戳我。
會看到,inline-block
的 div
不再一定疊在 float
的 div
float 程式碼中的限制新增的div 之上。
這裡的關鍵點在於,新增的
opacity:0.9 這個讓兩個 div 都產生了
stacking context(堆疊上下文) 的概念。此時,要對兩者進行層疊排列,就需要 z-index ,z-index 越高的層疊層級越高。
堆疊上下文是HTML元素的三維概念,這些HTML元素在一條假想的相對於面向(電腦螢幕的)視窗或網頁的使用者的z 軸上延伸,HTML 元素依據其自身屬性依照優先順序佔用層疊上下文的空間。
那麼,如何觸發一個元素形成
堆疊上下文 ?方法如下,摘自 MDN:
所以,上面我們為兩個 div 添加 opacity 屬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形成 stacking context。也就是說添加 opacity 替換成上面列出來這些屬性都是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在層疊上下文中,其子元素同樣也依照上面解釋的規則進行層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元素的 z-index 值只在父級層疊上下文中有意義。意思是父元素的
z-index 低於父元素另一個同級元素,子元素
z-index再高也沒用。
理解上面的
stacking-level 與
stacking-context 是理解 CSS 的層疊順序的關鍵。
所有題目總結在我的 Github ,發到博客希望得到更多的交流。
到此本文結束,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或建議,可以多多交流,原創文章,文筆有限,才疏學淺,文中若有不正之處,萬望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