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快速排序,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人東尼·霍爾提出的一種排序方法。這種排序方式,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快的一種排序了。因此在命名上,才將之稱為「快速排序」。這個演算法是二十世紀的七大演算法之一,平均情況下時間複雜度為Ο(nlogn),而且在O(nlogn)的情況下,實際的運算速度都要快於其他同時間複雜度的排序方法。
對東尼·霍爾以及快速排序的提出背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篇介紹:http://www.nowamagic.net/librarys/veda/detail/2391
排序思想
快速排序的想法想到很困難,但是理解起來卻非常容易
他的思路是這樣的:
1、先選定隊列中,某一個元素為基數Value(一般選擇頭元素,或尾元素)。
2、將基數Value依序與所有元素比較大小。依比較結果將元素分為兩個隊列A、B。一個所有元素比基數Value大,一個所有元素都比基數Value小。
3、將A作為新的隊列,再次選定基數,然後分成兩個較小的隊列
4、就這樣一直將每一個小的隊列無限的拆分成更小的兩個隊列。
5、一直到一個佇列已經拆分成不能拆封為止(也就是一個元素)
6、因為隊列之間的順序都是固定的。將這些隊列一次組合起來,整體的排序就算完成了。
(防盜連接:本文首發自http://www.cnblogs.com/jilodream/ )
注意這裡有兩個最核心的步驟,就是
1、選出Value元素,將整體隊列分成兩個子隊列
2、然後將子隊列重新作為一個新的,整體規模比當前要小的,新的隊列,進行計算,直到計算起來非常容易為止。
這兩個核心步驟造就了快排天生的優勢:
1、透過比較大小劃分到子隊列中的元素,在未來的比較過程中,這個元素的比較範圍始終都停留在這個子隊列中,不再做多餘的比較。這使得早期的比較對後期的比較仍然有很大的影響。而類似冒泡的排序方法,則前期很多的比較,對後期的作用非常小。這點和kmp演算法很像,前期的比較盡量做到最大的利用。
2、將原有規模的隊列,拆分成若干個規模小的子隊列,這些子隊列要(防盜連接:本文首發自http://www.cnblogs.com/jilodream/ )解決的問題與原有隊列一致,只是規模變小了。這樣不斷的拆分,形成一種分而治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背包演算法也是不謀而合。
對於文字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看下下邊這張網上經典的動態圖,非常生動:
下邊是java實現的代碼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QuickSort quicksort = new QuickSort(); int[] arrays = new int[] { 1, 12, 2, 13, 3, 14, 4, 15, 5, 16, 17, 17, 177, 18, 8, 8, 19 }; quicksort.quickSort(arrays);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s)); } private void quickSort(int[] arrays) { subQuickSort(arrays, 0, arrays.length - 1); } private void subQuickSort(int[] arrays, int start, int end) { if (start >= end) { return; } int middleIndex = subQuickSortCore(arrays, start, end); subQuickSort(arrays, start, middleIndex - 1); subQuickSort(arrays, middleIndex + 1, end); } private int subQuickSortCore(int[] arrays, int start, int end) { int middleValue = arrays[start]; while (start < end) { while (arrays[end] >= middleValue && start < end) { end--; } arrays[start] = arrays[end]; while (arrays[start] <= middleValue && start < end) { start++; } arrays[end] = arrays[start]; } arrays[start] = middleValue; return sta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