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區:
1.儲存的全部是對象,每個對像都包含一個與之對應的class的資訊。 (class的目的是得到操作指令)
2.jvm只有一個堆區(heap)被所有執行緒共享,堆中不存放基本型別和物件引用,只存放物件本身
棧區:
1.每個執行緒包含一個堆疊區,棧中只保存基礎資料型別的物件和自訂物件的參考(不是物件),物件都存放在堆疊中
2.每個堆疊中的資料(原始型別和物件參考)都是私有的,其他棧不能訪問。
3.堆疊分為3個部分:基本類型變數區、執行環境情境、操作指令區(存放操作指令)。
方法區:
1.又叫靜態區,跟堆一樣,被所有的執行緒共用。方法區包含所有的class和static變數。
2.方法區所包含的都是在整個程式中永遠唯一的元素,如class,static變數。
程式運作時,我們最好對資料保存到什麼地方做到心中有數。特別要注意的是內在的分配,有六個地方都可以保存資料:
1、 暫存器。這是最快的保存區域,因為它位於和其他所有保存方式不同的地方:處理器內部。然而,寄存器的數量十分有限,所以寄存器是根據需要由編譯器分配。我們對此沒有直接的控制權,也不可能在自己的程式裡找到任何暫存器存在的痕跡。
2、 堆疊。駐留於常規RAM(隨機存取記憶體)區域。但可透過它的「堆疊指標」獲得處理的直接支援。堆疊指標若向下移,會建立新的記憶體;若向上移,則會釋放那些記憶體。這是一種特別快速、特別有效的資料保存方式,僅次於暫存器。在創建程式時,java編譯器必須準確地知道堆疊內保存的所有資料的「長度」以及「存在時間」。這是由於它必須產生相應的程式碼,以便向上和向下移動指標。這項限制無疑影響了程式的彈性,所以儘管有些java資料要保存在堆疊裡──特別是物件句柄,但java物件並不會放到其中。
3、 堆。一種常規用途的記憶體池(也在RAM區域),其中保存了java物件。和堆疊不同:「記憶體堆」或「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編譯器不必知道要從堆中分配多少儲存空間,也不必知道儲存的資料要在堆裡停留多長的時間。因此,用堆保存資料時會得到更大的彈性。要求建立一個物件時,只需用new指令編制相碰的程式碼即可。執行這些程式碼時,會在堆裡自動進行資料的保存。當然,要達到這種彈性,必然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在堆裡分配儲存空間時會花掉更長的時間
4、 靜態儲存。這兒的「靜態」是指「位於固定位置」。程式運作期間,靜態儲存的資料將隨時等候呼叫。可用static關鍵字指出一個物件的特定元素是靜態的。但java物件本身永遠不會置入靜態儲存空間。
5、 常數儲存。常數值通常直接置於程式碼內部。這樣做是安全的。因為它們永遠不會改變,有的常數需要嚴格地保護,所以可考慮將它們置入唯讀記憶體(ROM)。
6、 非RAM儲存。若資料完全獨立於一個程式之外,則程式不執行時仍可存在,並在程式的控制範圍之外。其中兩個最主要的例子便是「流式物件」和「固定物件」。對於串流對象,對象會變成位元組流,通常會發給另一台機器,而對於固定對象,對象會保存在磁碟中。即使程式中止運行,它們仍可保持自己的狀態不變。對於這些類型的資料存儲,一個特別有用的技巧就是它們能存在於其他媒體中,一旦需要,甚至能將它們恢復成普通的、基於RAM的物件。
首先,java裡面是沒有靜態變數這個概念的,不信你自己在方法裡面定義一個static int i =0;java裡面只有靜態成員變數。它屬於類別的屬性。至於他放在那裡?樓上說的是靜態區。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這個翻譯。但是 深入jvm裡是是翻譯為方法區的。虛擬機器的體系結構:堆疊,方法區,本地方法棧,pc暫存器。而方法區保存的就是一個類別的模板,堆是放類別的實例的。棧是一般來用來函數計算的。隨便找本計算機底層的書都知道了。棧裡的數據,函數執行完就不會儲存了。這就是為什麼局部變數每一次都是一樣的。就算給他加一後,下次執行函數的時候還是原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