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註明出處:
前面講到:Spring+SpringMVC+MyBatis深入學習及搭建(七)-MyBatis延遲載入
mybatis提供查詢緩存,用於減輕資料庫壓力,提高資料庫效能。
mybatis提供一級快取和二級快取。
一級快取是SqlSession層級的快取。在操作資料庫時需要建構sqlSession對象,在對像中有一個資料結構(HashMap)用來儲存快取資料。不同的sqlSession之間的快取資料區域(HashMap)是互相不影響的。
二級快取是mapper層級的緩存,多個sqlSession去操作同一個Mapper的sql語句,多個sqlSession可以共用二級緩存,二級快取是跨sqlSession的。
為什麼要用快取?
如果快取中有資料就不用從資料庫中獲取,大大提高系統效能。
# 第一次發起查詢用戶id為1的用戶信息,先去找快取中是否有id為1的使用者信息,如果沒有,從資料庫查詢使用者資訊。
得到使用者訊息,將使用者資訊儲存到一級快取。
如果sqlSession去執行commit操作(執行插入、更新、刪除),清空sqlSession中的一級緩存,這樣做的目的為了讓緩存中存儲的是最新的信息,避免髒讀。
第二次發送查詢用戶id為1的用戶信息,先去找緩存中是否有id為1的用戶信息,緩存中有,直接從緩存中獲取用戶信息。
mybatis預設支援一級緩存,不需要在設定檔去設定。
依照上邊一級快取原理步驟去測試。
@Testpublic void testCache1() throws Exception{ SqlSession sqlSession=sql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UserMapper userMapper=sqlSession.getMapper(UserMapper.class);//下边查询使用一个SqlSession//第一次发起请求,查询id为1的用户User user1=userMapper.findUserById(1); System.out.println(user1); //如果sqlSession去执行commit操作(执行插入、更新、删除),清空sqlSession中的一级缓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缓存中存储的是最新的信息,避免脏读。//更新user1的信息user1.setUsername("测试用户22"); userMapper.updateUser(user1);//执行commit操作去清空缓存 sqlSession.commit(); //第二次发起请求,查询id为1的用户User user2=userMapper.findUserById(1); System.out.println(user2); sqlSession.close(); }
正式開發,是將mybatis和spring進行整合開發,事務控制在service中。
一個service方法中包含很多Mapper方法呼叫。
service{
//開始執行時,開啟事務,建立SqlSession物件
//第一次呼叫mapper的方法findUserById(1)
//第二次呼叫mapper的方法findUserById(1),從一級快取中取資料
//方法結束,sqlSession關閉
#}
//方法結束,sqlSession關閉#}如果是執行兩次service呼叫查詢相同的使用者信息,不走一級緩存,因為session方法結束,sqlSession就關閉,一級快取就清空。
3.二級快取3.1二級快取原則#首先開啟mybatis的二級快取。
sqlSession1去查詢用戶id為1的用戶訊息,查詢到用戶資訊後悔講查詢資料儲存到二級快取。
如果sqlSession3去執行相同mapper下的sql,執行commit提交,會清空該mapper下的二級快取區域的資料。
二級快取與一級快取區別:二級快取的範圍更大,多個sqlSession可以共享一個UserMapper的二級快取區域。 UserMapper有一個二級快取區域(按namespace分),它mapper也有自己的二級快取區域(按namespace分)。
每個namespace的mapper都有一個二級快取區域,兩個mapper的namespace如果相同,這兩個mapper執行sql查詢到的資料將存在相同的二級快取區域中。
## | 描述 | 允許值 | |
預設值 | #cacheEnabled | 對在此設定檔下的所有cache 進行全域性開/關設定。 | true false |
在UserMapper.xml中开启二级缓存,UserMapper.xml下的sql执行完成后存储在它的缓存区域(HashMap)。
为了将缓存数据取出执行反序列划操作,因为二级缓存数据存储介质多种多样,不一定在内存。可能在硬盘、远程等。
@Testpublic void testCache2() throws Exception{ SqlSession sqlSession1=sql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SqlSession sqlSession2=sql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SqlSession sqlSession3=sql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UserMapper userMapper1=sqlSession1.getMapper(UserMapper.class); UserMapper userMapper2=sqlSession2.getMapper(UserMapper.class); UserMapper userMapper3=sqlSession3.getMapper(UserMapper.class); //第一次发起请求,查询id为1的用户User user1=userMapper1.findUserById(1); System.out.println(user1);//这里执行关闭操作,将sqlSession中的数据写到二级缓存区域 sqlSession1.close(); //使用sqlSession3执行commit()操作User user=userMapper3.findUserById(1); user1.setUsername("Joanna"); userMapper3.updateUser(user);//执行提交,清空UserMapper下边的二级缓存 sqlSession3.commit(); sqlSession3.close(); //第二次发起请求,查询id为1的用户User user2=userMapper2.findUserById(1); System.out.println(user2); sqlSession2.close(); }
在statement中设置useCache=false可以禁用当前select语句的二级缓存,即每次查询都会发出sql,默认情况是true,即该sql使用二级缓存。
在mapper的同一个namespace中,如果有其它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数据后需要刷新缓存,如果不执行刷新缓存会出现脏读。
设置statement配置中的flushCache="true"属性,默认情况下为true即刷新缓存,如果改成false则不会刷新。使用缓存时如果手动修改数据库表中的查询数据会出现脏读。
总结:一般情况下执行完commit操作都需要刷新缓存,flushCache=true表示刷新缓存,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库脏读。
flushInterval(刷新间隔)可以被设置为任意的正整数,而且它们代表一个合理的毫秒形式的时间端。默认情况是不设置,也局势没有刷新间隔,缓存仅仅调用语句时刷新。
size(引用数目)可以被设置为任意正整数,要记住你缓存的对象数目和你运行环境的可用内存资源数目。默认值是1024。
readOnly(只读)属性可以被设置为true或false。只读的缓存会给所有调用者返回缓存对象的相同实例。因此这些对象不能被修改。这提供了很重要的性能优势。可读写的缓存会返回缓存对象的拷贝(通过序列化)。这会慢一些,但是安全,因此默认是false。
如下例子:
这个更高级的配置创建了一个 FIFO 缓存,并每隔 60 秒刷新,存数结果对象或列表的 512 个引用,而且返回的对象被认为是只读的,因此在不同线程中的调用者之间修改它们会导致冲突。可用的收回策略有, 默认的是 LRU:
LRU – 最近最少使用的:移除最长时间不被使用的对象。
FIFO – 先进先出:按对象进入缓存的顺序来移除它们。
SOFT – 软引用:移除基于垃圾回收器状态和软引用规则的对象。
WEAK – 弱引用:更积极地移除基于垃圾收集器状态和弱引用规则的对象。
ehcache是一个纯Java的进程内缓存框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开源Java分布式缓存,具有快速、精干等特点,是Hibernate中默认的CacheProvider。
为了提高系统并发、性能,一般会系统进行分布式部署(集群部署方式)
不使用分布式缓存,缓存的数据在各个服务单独存储,不方便系统开发。所以要使用分布式缓存对缓存数据进行集中管理。
mybatis的特长是sql操作,缓存数据的管理不是mybatis的特长。mybatis无法实现分布式缓存,需要和其它分布式缓存框架进行整合,如:redis、memcached、ehcache等。
mybatis提供了一个cache接口,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缓存逻辑,实现cache接口开发即可。
mybatis和ehcache整合,mybatis和ehcache整合包中提供了一个cache接口的实现类。
mybatis默认的cache实现类是:
配置mapper中cache中的type为ehcache对cache接口的实现类型。
在classpath下配置ehcache.xml
<ehcache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config/ehcache.xsd"><diskStore path="F:\develop\ehcache" /><defaultCache maxElementsInMemory="1000" maxElementsOnDisk="10000000"eternal="false" overflowToDisk="false" timeToIdleSeconds="120"timeToLiveSeconds="120" diskExpiryThreadIntervalSeconds="120"memoryStoreEvictionPolicy="LRU"></defaultCache></ehcache>
屬性說明:
diskStore:指定資料在磁碟中的儲存位置。
defaultCache:使用CacheManager.add(「demoCache」)建立Cache時,EhCache就會採用
以下屬性是必須的:
maxElementsInMemory :在記憶體中快取的element的最大數目。
maxElementsOnDisk :在磁碟上快取的element的最大數目,若是0表示無窮大。
eternal :設定快取的elements是否永遠不會過期。如果為true,則快取的資料始終有效,如果為false,你們還要根據timeToIdleSeconds、timeToLiveSeconds判讀。
overflowToDisk :設定當記憶體快取溢出的時候是否將過期的element快取到磁碟上。
以下屬性是可選的:
timeToIdleSeconds :當快取在EhCache中的資料前後兩次存取的時間超過timeToIdleSeconds的屬性取值時,這些資料便會刪除,預設值是0,也就是可閒置時間無窮大。
timeToLiveSeconds :快取element的有效生命期,預設是0,也就是element存活時間無限大。
diskSpoolBufferSizeMB :這個參數設定DiskStore(磁碟快取)的快取區大小。預設是30MB,每個Cache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個緩衝區。
diskPersistent :在VM重啟的時候是否啟用磁碟保存EhCache中的數據,預設是false。
diskExpiryThreadIntervalSeconds - 磁碟快取的清理執行緒運行間隔,預設為120秒。每個120s,對應的執行緒會進行一次EhCache中資料的清理工作。
memoryStoreEvictionPolicy - 當記憶體快取達到最大,有新的element加入的時候, 移除快取中element的策略。預設是LRU(最近最少使用),可選的有LFU(最不常使用)和FIFO(先進先出)。
同3.4
對存取多的查詢請求且使用者對查詢結果即時性要求不高,此時可採用mybatis二級快取技術降低資料庫存取量,提高存取速度,業務場景例如:耗時較高的統計分析sql、電話帳單查詢sql等。
實作方法如下:透過設定刷新間隔時間,由mybatis每隔一段時間自動清空緩存,根據資料變化頻率設定快取刷新間隔flushInterval,例如設定為30分鐘、60分鐘、24小時等,根據需求而定。
mybatis二級快取對細粒度的資料層級的快取實現不好,例如以下需求:對商品資訊進行緩存,由於商品資訊查詢存取量大,但是要求用戶每次都能查詢最新的商品信息,此時如果使用mybatis的二級緩存就無法實現當一個商品變化時只刷新該商品的緩存信息而不刷新其它商品的信息,因為mybatis的二級快取區域以mapper為單位劃分,當一個商品資訊變化會將所有商品資訊的快取資料全部清空。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再業務層根據需求對資料有針對性快取。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微信打賞我一下~
以上是什麼是查詢快取? MyBatis查詢快取的用法介紹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