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輸出緩衝區,是output buffering的簡稱,而不是output cache。 ob用對了,是能對速度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盲目的加上ob函數,只會增加CPU額外的負擔
ob的基本原則:如果ob緩存打開,則echo的數據首先放在ob緩存。如果是header訊息,直接放在程式快取。當頁面執行到最後,會把ob快取的資料放到程式緩存,然後依序回傳給瀏覽器。
下面說說ob的基本功能:
1)防止在瀏覽器有輸出之後再使用setcookie()、header()或session_start()等發送頭檔的函數造成的錯誤。其實這樣的用法少用為好,養成良好的程式碼習慣。
2)捕捉對一些不可取得的函數的輸出,例如phpinfo()會輸出一大堆的HTML,但是我們無法用一個變數例如$info=phpinfo();來捕捉,這時候ob就管用了。
3)將輸出的內容處理,例如進行gzip壓縮,例如進行簡繁轉換,例如進行一些字串替換。
4)產生靜態文件,其實就是捕捉整頁的輸出,然後儲存成文件。經常在產生HTML,或整頁快取中使用。
對於剛才說的第三點中的GZIP壓縮,可能是很多人想用,卻沒有真用上的,其實稍稍修改下程式碼,就可以實現頁面的gzip壓縮。
ob_start(ob_gzhandler); 要缓存的内容
沒錯,加一個ob_gzhandler這個回呼函數就可以了,不過這麼做有些小問題,一是需要zlib支持,二是沒有判斷瀏覽器是否支持gzip(現在好像都支持,iphone瀏覽器好像都支援了)。
以前的做法是判斷瀏覽器是否支援gzip,然後用第三方的gzip函式來壓縮ob_get_contents() 的內容,最後echo。
一、ob系列函數常用函數集錦
ob_start(); //開啟一個輸出緩衝區,所有的產出資訊不再直接傳送到瀏覽器,而是保存在輸出緩衝區裡面。
ob_clean(); //刪除內部緩衝區的內容,且已關閉緩衝區(未輸出)。
ob_end_clean(); //刪除內部緩衝區的內容,並關閉緩衝區(不輸出)。
ob_get_clean(); //返回內部緩衝區的內容,並關閉緩衝區。相當於執行 ob_get_contents() and ob_end_clean()
ob_flush(); //傳送內部緩衝區的內容至瀏覽器,刪除緩衝區的內容,且不關閉緩衝區。
ob_end_flush(); //將內部緩衝區的內容傳送至瀏覽器,刪除緩衝區的內容,關閉緩衝區。
ob_get_flush(); //返回內部緩衝區的內容,並關閉緩衝區,再釋放緩衝區的內容。相當於ob_end_flush()並傳回緩衝區內容。
flush(); //釋放ob_flush的內容,且不在PHP緩衝區的內容,全部輸出至瀏覽器;刷新內部緩衝區的內容,並輸出。
ob_get_contents(); //傳回緩衝區的內容,不輸出。
ob_get_length(); //返回內部緩衝區的長度,如果緩衝區未被激活,則函數傳回FALSE。
ob_get_level(); //Return the nesting level of the output buffering mechanism.
ob_get_status(); //Get status of output buffers.##plicp( //開啟或關閉絕對刷新,預設為關閉,開啟後ob_implicit_flush(true),所謂絕對刷新,即當有輸出語句(e.g: echo)被執行時,便把輸出直接傳送到瀏覽器,而不再需要呼叫flush()或等到腳本結束時才輸出。
ob_gzhandler //ob_start回呼函數,並使用gzip壓縮緩衝區的內容物。 ob_list_handlers
//List all output handlers in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