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段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title>网页编码</title> </head> <body> </body> </html>
HTML代码中的 指定了网页的编码为utf-8。
网页编码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总的说来它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当时美国只考虑自己使用,并在计算机诞生后的几年里制定了一套ASCII码标准(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它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
ASCII码使用8位二进制数组合来表示256种可能的字符(2的8次方=256),包含了大小写字母,数字0到9,标点符号,以及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特殊控制字符。一个字符占1个字节。ASCII码表部分编码如下:
HTML的转义符(字符实体),比如符号“<”的转义符为“<”或“<”,其中的数字编号“60”即是ASCII码表的第60序号。类似的,大写字母“K”也可以转义为“K”。
我们使用转义符做个试验:
美国制定ASCII码的意思是:ASCII码可以满足在计算机领域所有字符和表示上的需要。不过这只是美国自己的意思,毕竟所有的英文单词都可以拆分来自26个英文字母,ASCII码表能表达256个字符,确实足够美国使用。
后来世界各地也都开始使用计算机,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字并不是英文,这些国家的文字都没被包含在ASCII码表里。以我们中国为例,汉字近10万个,根本无法排进ASCII码表。于是我们国家对ASCII码表进行拓展并形成自己的的一套标准,在标准中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新的码表可以表达65536个汉字。但一开始并没有将码表全部填充使用完,只收录了常用的6000多个汉字、英文及其它符号,这套标准称为GB231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GB是“国家标准”的简化词“国标”的拼音首字母缩写,2312是国标序号)。后来又制定了一套收录更多汉字的标准(收录的汉字有2万多个),称为GBK(汉字编码扩展规范,K是“扩”的拼音首字母)。
在GB2312或GBK里,许多标点符号都使用2个字节进行了重新编码,这类占2个字节的标点符号称为“全角”字符(“全角”也称“全形”或“全宽”或“全码”),原来ASCII码表中占1个字节的标点符号则称为“半角”字符(“半角”也称“半形”或“半宽”或“半码”)。全角的逗号、括号、句号等与半角是不一样的:
在中文輸入法下,預設的標點符號是全角字元;在英文輸入法下,標點符號則是半角字元。
我們接著說故事:隨著使用電腦的國家越來越多,各國製定自己的電腦編碼標準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導致的結果是:各國電腦的編碼互不支持、認識。例如在美國的電腦裡要顯示漢字,就必須安裝漢字系統才可以,否則中文檔案在美國系統的電腦中開啟便是亂碼。
就這樣,在這個時期催生出了一個叫ISO的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著手解決各國的程式設計問題。 ISO統一製作了一個稱為UNICODE(統一碼、萬國碼、單一碼,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又簡稱為UCS)的編碼方案,用於收錄地球上所有文字和符號。 UNICODE字符分為17組編排,每組編排稱為平面(Plane),每個平面擁有65536個碼位,共計可以收錄1114112個字符(111萬個字符,足夠大的容量)。 UNICODE編碼統一一個字元佔2個位元組。
但UNICODE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推廣,直到網路的出現,資料的傳輸與交換使各國之間的編碼進行統一化成為迫切的需要。但早期的硬碟和網路流量都非常昂貴,UNICODE編碼裡的每個字元卻佔用了2個位元組的容量,於是為了節省檔案儲存時所佔的硬碟空間,也為了節省字元在網路傳輸過程中所佔用的網路流量,也制定了基於UNICODE、面向傳輸的眾多標準,這些面向傳輸的標準統稱為UTF(UCS Transfer Format)。 UNICODE編碼與UTF編碼並不是直接的一一對應,而是要透過一些演算法和規則來轉換。 UNICODE與UTF的關係有:UNICODE是根本、基礎、目的,而UTF只是實現UNICODE的手段、方法、過程。
常見的UTF格式有:UTF-8,UTF-16,UTF-32。其中UTF-8是網路上使用最廣的一種UNICODE的實作方式,它是專為傳輸而設計。正因為UTF-8是基於UNICODE而設計的傳輸實作方式,所以它能讓編碼無國界,任意國家的文字都能在任意國家的電腦瀏覽器中正常顯示。 UTF-8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它是一種變長的編碼方式,它可以使用1~4個位元組表示一個符號,根據不同的符號而變化位元組長度,當能夠使用1位元組表示一個符號時,便使用1個位元組來表示,如果需要2位元組才能表示的符號,便使用2個位元組來表示,類推,直到4個位元組,從而節省硬碟儲存空間和網路流量。
所以我們的網站在開發時如果使用GB2312或GBK編碼,當別的國家的電腦不支援漢字編碼,那麼看到的將是亂碼,顯示出來類似這樣:口口口口。而網站如果使用UTF-8編碼,則任意國家的電腦在開啟網站時其內容會自動轉換成UNICODE編碼,並且由於現在的電腦都支援UNICODE編碼,從而能正常顯示任意文字!
但是國內許多的網站仍然使用GB2312或GBK編碼,這類網站通常只面對國內用戶提供服務,面對國內用戶不會有顯示上的問題。只是如果面對其他國家的瀏覽者,這類網站被打開時很大程度上將呈現亂碼。
為了網站的高相容性與國際化,建議網站使用UTF-8編碼,而不是使用GB2312或GBK編碼。
指定網頁為UTF-8、GB2312和GBK的標籤分別為: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k">
那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网页各种编码的区别,仅仅是在于这一行meta标签的设置差别吗?仅仅是“utf-8”这5个字符换成“gb2312”这6个字符之类的这种“小差别”吗?
不是的,差别不仅仅是这几个字符的差别。当网页指定meta标签中的编码为utf-8后,DreamWeaver在保存网页时会自动将网页文件保存为utf-8的编码格式(二进制码使用utf-8的编码格式),meta标签中的utf-8编码是为了告诉浏览器:这个网页用的是utf-8编码,请在显示时使用utf-8编码的格式解析并呈现出来;而如果meta标签中指定编码为gb2312,DreamWeaver在保存网页时会自动将网页文件保存为gb2312的编码格式(二进制码使用gb2312的编码格式),同样,meta标签中的gb2312编码只是为了告诉浏览器:这个网页用的是gb2312编码,请在显示时使用gb2312编码的格式解析并呈现出来。我们做个试验,将一个文本文件分别保存为utf-8格式(打开记事本新建文本文件,输入内容后,选择菜单:文件→另存为,编码选择为UTF-8)和gb2312格式(另存时编码选择为ANSI,ANSI代表当前操作系统的默认编码,在简体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中,ANSI 编码代表 GBK 编码;在繁体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中,ANSI编码代表Big5;在日文Windows操作系统中,ANSI 编码代表 Shift_JIS 编码,类推),对比其二进制数据。这里使用UltraEdit-32文件编辑器对文本文件进行16进制查看,即使用16进制查看文件的二进制数据: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使用utf-8编码和使用gb2312编码保存的文件,其二进制数据是不一样的,即这两个文件的二进制数据内容是不一样的。记事本软件在打开文本文件时,会尝试识别文件的编码并进行解析和显示,即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无论保存成utf-8编码还是gb2312编码,通常情况下记事本都能正常识别和显示,不需要在文件里额外记录数据以告知记事本该文件是什么编码。但很多软件却无法做到智能识别文本文件的编码,这就要求文本文件在保存时,必须附带一些特殊的内容(额外的数据)以告知该文件是什么编码。UNICODE规范中有一个BOM(Byte Order Mark)的概念,就是字节序标记,在文件头部开始位置写入三个字节(EF BB BF)以告知该文件是utf-8编码格式。但这个BOM又带出了新的问题:不是所有的软件或处理程序都支持BOM,即不是所有的软件或处理程序都能识别文件开头的(EF BB BF)这三个字节。当不支持识别时,这三个字节又会被当成文件的实际数据内容。早期的火狐不支持对BOM的识别,当遇到BOM时会对这三个字节显示出特殊的乱码符号;而到目前为止,PHP处理程序仍然不支持BOM,即当一个PHP文件保存为utf-8时,如果附带了BOM,那么PHP处理程序会将BOM解析为PHP文件的实际数据内容而导致出错!在DreamWeaver中,选择软件头部菜单:修改→页面属性(也可以直接按快捷键ctrl+j),在弹出的页面属性面板中点选“标题/编码”,即可看到可供选择的编码。通常在改变网页的编码时,使用这种方式改变。如下图:
所以:当我们在meta标签中设置为utf-8编码格式时,网页文件就必须要存储为utf-8格式,这样浏览器才能正常显示网页而不是显示乱码。如果在meta标签中设置utf-8编码格式,网页文件却保存为gbk或其它格式,那么在打开网页时浏览器会接到网页meta标签中格式的通知:使用utf-8编码格式来解析和显示网页,而网页的二进制码(数据内容)却为gbk编码或其它格式,显示出来就会是乱码!这好比相亲时,红娘手里的资料有误,错误的告知男方:女方讲英语(meta标签中设置为utf-8编码)。结果女方却不懂英语(文件却不是utf-8编码)。男方开口一句“Hello”就让女方不知所谓了(乱码)。
我们来实验一下,网页指定meta标签中的编码为utf-8,文件却保存为gbk格式:我们先用DreamWeaver编辑一个utf-8格式的网页并保存,然后再用记事本打开该网页,另存为,编码选择为ANSI。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title>中文</title> </head> <body> 本文件使用dreamweaver保存后,再使用记事本打开,并另存为ANSI编码。 </body> </html>
在浏览器中的执行结果如下:
綜上所述:網頁開發時,盡量使用utf-8編碼格式,並且在儲存檔案時,儲存為utf-8編碼。 (dreamweaver在儲存網頁檔案時,會根據所指定的編碼自動儲存為正確的對應編碼,但如果使用其它網站代碼編輯器,例如記事本、Editplus等,就需要注意,在儲存檔案時要選擇為正確的編碼)。
以上是造成網頁亂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