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React diff演算法
這次帶給大家如何使用React diff演算法,使用React diff演算法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以下就是實戰案例,一起來看一下。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實作了React的元件功能,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已經實作了React的核心功能了。
但是我們的實作方式有很大的問題:每次更新都重新渲染整個應用或整個元件,DOM操作十分昂貴,這樣效能損耗就非常大。
為了減少DOM更新,我們需要找渲染前後真正變化的部分,只更新這一部分DOM。而比較變化,找出需要更新部分的演算法我們稱為diff演算法。
對比策略
在前兩篇文章後,我們實作了一個render方法,它能將虛擬DOM渲染成真正的DOM ,我們現在就需要改進它,讓它不要再傻乎乎地重新渲染整個DOM樹,而是找出真正變化的部分。
這部分很多類React框架實現方式都不太一樣,有的框架會選擇保存上次渲染的虛擬DOM,然後對比虛擬DOM前後的變化,得到一系列更新的數據,然後再將這些更新應用到真正的DOM。
但也有一些框架會選擇直接對比虛擬DOM和真實DOM,這樣就不需要額外保存上一次渲染的虛擬DOM,並且能夠一邊對比一邊更新,這也是我們選擇的方式。
不管是DOM還是虛擬DOM,它們的結構都是一棵樹,完全對比兩棵樹變化的演算法時間複雜度是O(n^3),但考慮到我們很少會跨層級移動DOM,所以我們只需要比較同一層級的變化。
只需要比較同一顏色框內的節點
總而言之,我們的diff演算法有兩個原則:
#比較目前真實的DOM和虛擬DOM,在比較過程中直接更新真實DOM
#只比較同一層級的變化實作
我們需要實作一個diff方法,它的作用是比較真實DOM和虛擬DOM,最後回傳更新後的DOM
/** * @param {HTMLElement} dom 真实DOM * @param {vnode} vnode 虚拟DOM * @returns {HTMLElement} 更新后的DOM */ function diff( dom, vnode ) { // ... }
接下來就要實現這個方法。
在這之前先來回想一下我們虛擬DOM的結構:
虛擬DOM的結構可以分為三種,分別表示文字、原生DOM節點以及元件。
// 原生DOM节点的vnode { tag: 'p', attrs: { className: 'container' }, children: [] } // 文本节点的vnode "hello,world" // 组件的vnode { tag: ComponentConstrucotr, attrs: { className: 'container' }, children: [] }
比較文字節點
首先考慮最簡單的文字節點,如果目前的DOM是文字節點,直接更新內容,否則就新建一個文字節點,並移除掉原來的DOM。
// diff text node if ( typeof vnode === 'string' ) { // 如果当前的DOM就是文本节点,则直接更新内容 if ( dom && dom.nodeType === 3 ) { // nodeType: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API/Node/nodeType if ( dom.textContent !== vnode ) { dom.textContent = vnode; } // 如果DOM不是文本节点,则新建一个文本节点DOM,并移除掉原来的 } else { ou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 vnode ); if ( dom && dom.parentNode ) { dom.parentNode.replaceChild( out, dom ); } } return out; }
文字節點十分簡單,它沒有屬性,也沒有子元素,所以這一步結束後就可以直接回傳結果了。
對比非文字DOM節點
如果vnode表示的是非文字的DOM節點,那就要分成幾種情況了:
如果真實DOM和虛擬DOM的類型不同,例如當前真實DOM是一個p,而vnode的tag的值是'button',那麼原來的p就沒有利用價值了,直接新建一個button元素,並將p的所有子節點移到button下,然後用replaceChild方法將p替換成button。
if ( !dom || dom.nodeName.toLowerCase() !== vnode.tag.toLowerCase() ) { out = document.createElement( vnode.tag ); if ( dom ) { [ ...dom.childNodes ].map( out.appendChild ); // 将原来的子节点移到新节点下 if ( dom.parentNode ) { dom.parentNode.replaceChild( out, dom ); // 移除掉原来的DOM对象 } } }
如果真實DOM和虛擬DOM是相同類型的,那我們暫時不需要做別的,只需要等待後面比較屬性和對比子節點。
對比屬性
其實diff演算法不只是找出節點類型的變化,它還要找出來節點的屬性以及事件監聽的變化。我們將對比屬性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方法:
function diffAttributes( dom, vnode ) { const old = dom.attributes; // 当前DOM的属性 const attrs = vnode.attrs; // 虚拟DOM的属性 // 如果原来的属性不在新的属性当中,则将其移除掉(属性值设为undefined) for ( let name in old ) { if ( !( name in attrs ) ) { setAttribute( dom, name, undefined ); } } // 更新新的属性值 for ( let name in attrs ) { if ( old[ name ] !== attrs[ name ] ) { setAttribute( dom, name, attrs[ name ] ); } } }
setAttribute方法的實作請參考第一篇文章
對比子節點
##節點本身比較完成了,接下來就是比較它的子節點。这里会面临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实现的不同diff方法,都是明确知道哪一个真实DOM和虚拟DOM对比,但是子节点是一个数组,它们可能改变了顺序,或者数量有所变化,我们很难确定要和虚拟DOM对比的是哪一个。
为了简化逻辑,我们可以让用户提供一些线索:给节点设一个key值,重新渲染时对比key值相同的节点。
// diff方法 if ( vnode.children && vnode.children.length > 0 || ( out.childNodes && out.childNodes.length > 0 ) ) { diffChildren( out, vnode.children ); }
function diffChildren( dom, vchildren ) { const domChildren = dom.childNodes; const children = []; const keyed = {}; // 将有key的节点和没有key的节点分开 if ( domChildren.length > 0 ) { for ( let i = 0; i < domChildren.length; i++ ) { const child = domChildren[ i ]; const key = child.key; if ( key ) { keyedLen++; keyed[ key ] = child; } else { children.push( child ); } } } if ( vchildren && vchildren.length > 0 ) { let min = 0; let childrenLen = children.length; for ( let i = 0; i < vchildren.length; i++ ) { const vchild = vchildren[ i ]; const key = vchild.key; let child; // 如果有key,找到对应key值的节点 if ( key ) { if ( keyed[ key ] ) { child = keyed[ key ]; keyed[ key ] = undefined; } // 如果没有key,则优先找类型相同的节点 } else if ( min < childrenLen ) { for ( let j = min; j < childrenLen; j++ ) { let c = children[ j ]; if ( c && isSameNodeType( c, vchild ) ) { child = c; children[ j ] = undefined; if ( j === childrenLen - 1 ) childrenLen--; if ( j === min ) min++; break; } } } // 对比 child = diff( child, vchild ); // 更新DOM const f = domChildren[ i ]; if ( child && child !== dom && child !== f ) { if ( !f ) { dom.appendChild(child); } else if ( child === f.nextSibling ) { removeNode( f ); } else { dom.insertBefore( child, f ); } } } } }
对比组件
如果vnode是一个组件,我们也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方法:
function diffComponent( dom, vnode ) { let c = dom && dom._component; let oldDom = dom; // 如果组件类型没有变化,则重新set props if ( c && c.constructor === vnode.tag ) { setComponentProps( c, vnode.attrs ); dom = c.base; // 如果组件类型变化,则移除掉原来组件,并渲染新的组件 } else { if ( c ) { unmountComponent( c ); oldDom = null; } c = createComponent( vnode.tag, vnode.attrs ); setComponentProps( c, vnode.attrs ); dom = c.base; if ( oldDom && dom !== oldDom ) { oldDom._component = null; removeNode( oldDom ); } } return dom; }
下面是相关的工具方法的实现,和上一篇文章的实现相比,只需要修改renderComponent方法其中的一行。
function renderComponent( component ) { // ... // base = base = _render( renderer ); // 将_render改成diff base = diff( component.base, renderer ); // ... }
完整diff实现看这个文件
渲染
现在我们实现了diff方法,我们尝试渲染上一篇文章中定义的Counter组件,来感受一下有无diff方法的不同。
class Coun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 props ) { super( props ); this.state = { num: 1 } } onClick() { this.setState( { num: this.state.num + 1 } ); } render() { return ( <p> <h1>count: { this.state.num }</h1> <button onClick={ () => this.onClick()}>add</button> </p> ); } }
不使用diff
使用上一篇文章的实现,从chrome的调试工具中可以看到,闪烁的部分是每次更新的部分,每次点击按钮,都会重新渲染整个组件。
使用diff
而实现了diff方法后,每次点击按钮,都只会重新渲染变化的部分。
后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实现了diff算法,通过它做到了每次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极大地减少了DOM操作。React实现远比这个要复杂,特别是在React 16之后还引入了Fiber架构,但是主要的思想是一致的。
实现diff算法可以说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别的地方仍然后很多改进的空间:每次调用setState后会立即调用renderComponent重新渲染组件,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多次调用setState。
假设我们在上文的Counter组件中写出了这种代码
onClick() { for ( let i = 0; i < 100; i++ ) { this.setState( { num: this.state.num + 1 } ); } }
那以目前的实现,每次点击都会渲染100次组件,对性能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相信看了本文案例你已经掌握了方法,更多精彩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以上是如何使用React diff演算法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熱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慧驅動的應用程序,用於創建逼真的裸體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用於從照片中去除衣服的線上人工智慧工具。

Undress AI Tool
免費脫衣圖片

Clothoff.io
AI脫衣器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們完全免費的人工智慧換臉工具,輕鬆在任何影片中換臉!

熱門文章

熱工具

記事本++7.3.1
好用且免費的程式碼編輯器

SublimeText3漢化版
中文版,非常好用

禪工作室 13.0.1
強大的PHP整合開發環境

Dreamweaver CS6
視覺化網頁開發工具

SublimeText3 Mac版
神級程式碼編輯軟體(SublimeText3)

React前後端分離指南:如何實現前後端的解耦和獨立部署,需要具體程式碼範例在當今的Web開發環境中,前後端分離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透過將前端和後端程式碼分開,可以讓開發工作更加靈活、高效,並且方便進行團隊協作。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React實現前後端分離,從而實現解耦和獨立部署的目標。首先,我們要先理解什麼是前後端分離。傳統的Web開發模式中,前端和後端是耦合在

如何利用React和Flask建構簡單易用的網路應用引言: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路應用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和複雜化。為了滿足使用者對於易用性和效能的要求,使用現代化的技術堆疊來建立網路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React和Flask是兩個在前端和後端開發中非常受歡迎的框架,它們可以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用來建立簡單易用的網路應用。本文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React和Flask

如何利用React和RabbitMQ建立可靠的訊息傳遞應用程式引言:現代化的應用程式需要支援可靠的訊息傳遞,以實現即時更新和資料同步等功能。 React是一種流行的JavaScript庫,用於建立使用者介面,而RabbitMQ是一種可靠的訊息傳遞中間件。本文將介紹如何結合React和RabbitMQ建立可靠的訊息傳遞應用,並提供具體的程式碼範例。 RabbitMQ概述:

ReactRouter使用指南:如何實現前端路由控制隨著單頁應用的流行,前端路由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ReactRouter作為React生態系統中最受歡迎的路由庫,提供了豐富的功能和易用的API,使得前端路由的實作變得非常簡單和靈活。本文將介紹ReactRouter的使用方法,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程式碼範例。安裝ReactRouter首先,我們需要

如何利用React和ApacheKafka來建立即時資料處理應用介紹:隨著大數據與即時資料處理的興起,建構即時資料處理應用成為了許多開發者的追求。 React作為一個流行的前端框架,與ApacheKafka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分散式訊息系統的結合,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即時資料處理應用。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React和ApacheKafka建構即時資料處理應用,並

PHP、Vue和React: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前端框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前端框架在Web開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PHP、Vue和React作為三種代表性的前端框架,每一種都具有其獨特的特徵和優勢。在選擇使用哪種前端框架時,開發人員需要根據專案需求、團隊技能和個人偏好做出明智的決策。本文將透過比較PHP、Vue和React這三種前端框架的特徵和使

Java框架與React框架的整合:步驟:設定後端Java框架。建立專案結構。配置建置工具。建立React應用程式。編寫RESTAPI端點。配置通訊機制。實戰案例(SpringBoot+React):Java程式碼:定義RESTfulAPI控制器。 React程式碼:取得並顯示API回傳的資料。

如何利用React開發一個響應式的後台管理系統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需要一個高效、靈活、易於管理的後台管理系統來處理日常的操作事務。 React作為目前最受歡迎的JavaScript庫之一,提供了一種簡潔、高效和可維護的方式來建立使用者介面。本文將介紹如何利用React開發一個響應式的後台管理系統,並給出具體的程式碼範例。建立React專案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