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帶給大家的內容是關於Larave框架下Contracts契約的解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Contracts
Laravel 的契約是一組定義框架提供的核心服務的接口, 例如我們在介紹用戶認證的章節中到的用戶看守器契約IllumninateContractsAuthGuard和使用者提供器契約IlluminateContractsAuthUserProvider
以及框架自帶的App\User
模型所實現的IlluminateContractsAuthAuthenticatable契約。
為什麼使用契約
透過上面幾個契約的原始碼檔案我們可以看到,Laravel提供的契約是為核心模組定義的一組interface。 Laravel為每個契約都提供了相應的實作類,下表列出了Laravel為上述的三個契約提供的實作類別。
契約 |
Laravel核心提供的實作類別 |
IllumninateContractsAuthGuard | IlluminateAuthSessionGuard |
IlluminateContractsAuthUserProvider |
IlluminateAuthEloquentUserProvider |
## ) |
|
所以在自己開發的專案中,如果Laravel提供的使用者認證系統無法滿足需求,你可以根據需求定義看守器和使用者提供器的實作類,例如我之前做的專案就是使用者認證依賴公司的員工管理系統的API,所以我就自己寫了看守器和使用者提供器契約的實作類,讓Laravel透過自訂的Guard和UserProvider來完成使用者認證。自訂使用者認證的方法在介紹使用者認證的章節中我們介紹過,讀者可以去翻閱那塊的文章。
所以Laravel為所有的核心功能定義契約接口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開發者能夠根據自己項目的需要自己定義實現類,而對於這些接口的消費者(比如:Controller、或者內核提供的AuthManager這些)他們不需要關心介面提供的方法具體是怎麼實現的, 只關心接口的方法能提供什麼功能然後去使用這些功能就可以了,我們可以根據需求在必要的時候為接口更換實現類,而消費端不用進行任何改動。
定義並使用契約
上面我們提到的都是Laravel核心提供的契約, 在開發大型專案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自己在專案中定義契約和實作類,你有可能會覺得自帶的Controller、Model兩層就已經足夠你編寫程式碼了,憑空多出來契約和實作類別會讓開發變得繁瑣。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考慮下面的程式碼有什麼問題:
class OrderController extends Controller
{
public function getUserOrders()
{
$orders= Order::where('user_id', '=', \Auth::user()->id)->get();
return View::make('order.index', compact('orders'));
}
}
登入後複製
這段程式碼很簡單,但我們要想測試這段程式碼的話就一定會和實際的資料庫發生聯繫。也就是說, ORM和這個控制器有著緊密耦合。如果不使用Eloquent ORM,不連接到實際資料庫,我們就沒辦法運行或測試這段程式碼。這段程式碼同時也違背了「關注分離」這個軟體設計原則。簡單講:這個控制器知道的太多了。控制器不需要去了解資料是從哪裡來的,只要知道如何存取就好。控制器也不需要知道這資料是從MySQL或哪裡來的,只需要知道這資料目前是可用的。
Separation Of Concerns 專注於分離Every class should have a single responsibility, and that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entirely encapsulated by the class.
##。職責,並且職責裡所有的東西都應該由這個類別封裝接下來我們定義一個接口,然後實作該接口
interface 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
public function userOrders(User $user);
}
class OrderRepository implements 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
public function userOrders(User $user)
{
Order::where('user_id', '=', $user->id)->get();
}
}
登入後複製
將接口的實作綁定到Laravel的服務容器中
App::singleton('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OrderRespository');
登入後複製
然後我們將該介面的實作注入我們的控制器
class UserController extends Controller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orderRepository)
{
$this->orders = $orderRespository;
}
public function getUserOrders()
{
$orders = $this->orders->userOrders();
return View::make('order.index', compact('orders'));
}
}
登入後複製
現在我們的控制器就完全和資料層面無關了。在這裡我們的資料可能來自MySQL,MongoDB或Redis。我們的控制器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差別。這樣我們就可以獨立於資料層來測試Web層了,將來切換儲存實作也會很容易。
介面與團隊開發
當你的團隊在開發大型應用程式時,不同的部分有著不同的開發速度。例如一個開發人員在開發資料層,另一個開發人員在做控制器層。寫入控制器的開發者想測試他的控制器,不過資料層開發較慢沒法同步測試。那如果兩個開發者能先以interface的方式達成協議,後台開發的各種類別都遵循這種協議。一旦建立了約定,就算約定還沒實現,開發者也可以為這介面寫個「假」實作
class DummyOrderRepository implements 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
public function userOrders(User $user)
{
return collect(['Order 1', 'Order 2', 'Order 3']);
}
}
登入後複製
一旦假實作寫好了,就可以被綁定到IoC容器裡
App::singleton('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DummyOrderRepository');
登入後複製
然後這個應用程式的視圖就可以用假資料填滿了。接下來一旦後台開發者寫完了真正的實作程式碼,例如叫RedisOrderRepository。那麼使用IoC容器切換介面實現,應用程式就可以輕易地切換到真正的實作上,整個應用就會使用從Redis讀出來的資料了。
介面與測試
建立好介面約定後也更有利於我們在測試時進行Mock
public function testIndexActionBindsUsersFromRepository()
{
// Arrange...
$repository = Mockery::mock('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repository->shouldReceive('userOrders')->once()->andReturn(['order1', 'order2]);
App::instance('OrderRepositoryInterface', $repository);
// Act...
$response = $this->action('GET', 'OrderController@getUserOrders');
// Assert...
$this->assertResponseOk();
$this->assertViewHas('order', ['order1', 'order2']);
}
登入後複製
總結
接口在程式設計階段非常有用,在設計階段與團隊討論完成功能需要製定哪些接口,然後設計出每個接口具體要實現的方法,方法的入參和返回值這些,每個人就可以按照介面的約定來開發自己的模組,遇到還沒實現的介面完全可以先定義介面的假實作等到真正的實作開發完成後再進行切換,這樣既降低了軟體程式結構中上層對下層的耦合也能確保各部分的開發進度不會過度依賴其他部分的完成情況。
以上是Larave框架下Contracts契約的解析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