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起源於傳媒領域,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
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籤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找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透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電腦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竊等,類似自動化操控系統,同時透過收集這些小事的數據,最後可以聚集成大數據,包含重新設計道路以減少車禍、都市更新、災害預測與犯罪防治、流行病控制等等社會的重大改變,實現物和物相聯。 (推薦學習:PHP影片教學)
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位化,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物聯網拉近分散的訊息,統整物與物的數位訊息,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運輸與物流領域、工業製造、健康醫療領域範圍、智慧環境(家庭、辦公室、工廠)領域、個人和社會領域等,具有十分廣大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定義
物聯網(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是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將各種資訊感測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
Ashton最初的定義是:「就是當今的電腦以及互聯網幾乎完全依賴人類來提供資訊。網路上大約有50petabytes(petabyte為1,024 terabytes)的數據,其中大部分最初由人來獲取和創建的,透過打字、錄音、照相或掃描條碼等方式。傳統的網路藍圖中忽略了為數最多且最重要的節點,人。而問題是,人的時間、精力和準確度都是有限的,他們並不適於從真實世界中截獲資訊。這是大問題。我們生活於物質世界中,我們不能把虛擬的資訊當做糧食吃,也不能當做柴火來燒。想法和資訊很重要,但物質世界是更本質的。當今的資訊科技如此依賴人類產生的信息,以至我們的計算機更了解思想而不是物質。如果計算機能不借助我們的幫助,就獲知物質世界中各種可以被獲取的信息,我們將能夠追蹤和計量那些物質,減少浪費、損失和消耗。我們將知曉物品何時需要更換、維修或召回,他們是新的還是過了有效期。物聯網有改變世界的潛能,就像互聯網一樣,甚至更深遠。」
起源
Peter T. Lewis 在1985提出這個概念[求參考來源]。比爾蓋茲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及物互聯。 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了當時被稱為EPC系統的物聯網構想。 1999年,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2005年11月17日,在世界資訊高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其中指出「物聯網」時代的來臨。
更多PHP相關技術文章,請造訪PHP圖文教學欄位進行學習!
以上是什麼叫物聯網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