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常見問題 > 主體

web2.0技術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青灯夜游
發布: 2022-07-21 16:27:24
原創
13194 人瀏覽過

web2.0技術的基本特徵:1、「多人參與」;Web1.0中網路內容是由少數編輯人員(或站長)客製化的,而在Web2.0中每個人都是內容的供稿者。 2、“可讀可寫互聯網”;Web1.0中互聯網是“閱讀式互聯網”,而Web2.0是“可寫可讀互聯網”。

web2.0技術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本教學操作環境:windows7系統、Dell G3電腦。

Web 2.0,是相對Web 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透過網頁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繫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 Web 2.0是資訊科技發展引發網路革命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在網路領域的典型體現,是由專業人員織網到所有使用者參與織網的創新民主化進程的生動註釋。

web2.0技術的基本特徵

#相對於web1.0,web2.0具有以下特徵:

1、多人參與

  Web1.0裡,網路內容是由少數編輯人員(或站長)定制的,例如搜狐;而在Web2.0裡,每個人都是內容的供稿者。 Web2.0的內容更多元化:標籤tag、多媒體、線上協作等等。在Web2.0資訊取得管道裡,RSS訂閱扮演者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2、可讀可寫互聯網

  在Web1.0裡,互聯網是“閱讀式互聯網”,而Web2.0是“可寫可讀互聯網」。雖然每個人都參與資訊供稿,但在大範圍裡看,貢獻大部分內容的是小部分的人。

Web2.0七大原則

#1. 網路作為平台

  正如許多重要的理念一樣,Web 2.0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而是一個重力核心。不妨將Web 2.0視為一組原則和實踐,由此來把距離核心或遠或近的網站組成為一個類似太陽系的網路系統,這些網站或多或少地體現著Web 2.0的原則。可以說,Web 2.0是發展引發資訊革命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以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特徵的創新2.0模式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體現,是由專業人員織網到所有用戶參與織網的創新民主化進程的生動註釋。

  在2004年10月的第一次Web 2.0的會議上,約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和我在我們各自的開場白中列舉了一組初步的原則。這些原則中的第一條就是「網路作為平台」。這也曾是Web 1.0的寵兒網景公司(Netscape)的戰鬥口號,而網景在同微軟的大戰中隕落了。此外,我們早先的Web 1.0的楷模中的兩個,DoubleClick和Akamai公司,皆是將網路當作平台的先驅。人們往往不認為這是一種網路服務,但事實上,廣告服務是第一個被廣泛應用的網路服務,同時也是第一個被廣泛應用的混合處理(mashup),如果用另一個近來流行的詞來說的話。每個旗幟廣告(banner ad)都是用來在兩個網站之前無縫合作,向位於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讀者傳遞一個整合好的頁面。

  Akamai也將網絡視為平台,並且在一個更深入的層次上,來搭建一個透明的快取和內容分發網絡,以便降低寬頻的擁塞程度。

  雖然如此,這些先驅提供了有益的對比,因為後來者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先驅們的解決方案進一步延伸,從而對新平臺本質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了。 DoubleClick和Akamai都是Web 2.0的先驅,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可以透過引入更多Web 2.0的設計模式,來實現更多的應用。

2. 利用集體智慧

  在出生於Web 1.0時代並且存活了下來,而且要繼續領導Web 2.0時代的那些巨人的成功故事的背後,有一個核心原則,就是他們藉助了網路的力量來利用集體智慧

--超級連結是網路的基礎。當使用者加入新的內容和新的網站的時候,將被限定在一種特定的網路結構中,這種網路結構是由其他使用者發現內容並建立連結的。如同大腦中的神經突觸,隨著彼此的聯繫透過複製和強化變得越來越強,而作為所有網路使用者的所有活動的直接結果,互聯的網路將有機地成長。

  --Yahoo!是第首例偉大的成功故事,誕生於一個分類目錄,或者說是鏈接目錄,一個對數萬甚至數百萬網絡用戶的最精彩作品的匯總。雖然後來Yahoo!進入了創建五花八門的內容的業務,但其作為一個門戶來收集網絡用戶們集體作品的角色,依然是其價值核心。

  --Google在搜索方面的突破在于PageRank技术,该技术令其迅速成为搜索市场上毫无争议的领导者。PageRank是一种利用了网络的链接结构,而不是仅仅是使用文档的属性,来实现更好的搜索效果的方法。

  --eBay的产品是其全部用户的集体活动,就向网络自身一样,eBay随着用户的活动而有机地成长,而且该公司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特定环境的促成者,而用户的行动就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更重要的是,eBay的竞争优势几乎都来自于关键性的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双方,而这正是这一点使得后面许多竞争者的产品的吸引力显著减低。

  --Amazon销售同Barnesandnoble.com等竞争者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者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评价,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活动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Barnesandnoble.com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具备了这种洞察力,并且可能会将之延伸开来的那些创新型的公司,正在互联网上留下他们的印迹。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一种在线百科全书,其实现基于一种看似不可能的观念。该观念认为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无疑,这是对信任的一种极端的实验,将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的格言(源自开放源码软件的背景之下):“有足够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肤浅的”(with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运用到了内容的创建之中。维基百科全书已然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并且许多人认为它不久就将位列十强。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

  像del.icio.us(美味书签)和Flickr这样的网站,其公司已经在近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已经在一种被人们成为“分众分类”(folksonomy,有别于传统分类法)的概念上成为先行者。“分众分类”是一种使用用户自由选择的关键词对网站进行协作分类的方式,而这些关键词一般称为标签(tags)。标签化运用了像大脑本身所使用的那种多重的、重叠的关联,而不是死板的分类。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在Flickr网站上,一幅小狗照片可能被加上“小狗”和“可爱”这样的标签,从而允许系统依照用户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的方式来进行检索。

  协作式垃圾信息过滤产品,例如Cloudmark,就聚集了电子邮件用户们对于“一封邮件是或者不是垃圾邮件”的众多相互独立的决策,从而胜过了依赖于分析邮件本身的那些系统。

  伟大的互联网成功者并不主动地到处推销其产品,这几乎成为公理。他们采用“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的方式,也就是说,一些推介会直接从一个用户传播到另外一个用户。如何一个网站或产品依赖广告来进行宣传,你几乎可以断定它不是Web 2.0。

  即便许多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包括在大多数网络服务器中用到的Linux,Apache,MySQL,以及Perl,PHP或Python代码,也都依靠开放源码的对等生产(peer-production)的方式。其中包含了一种集体的、网络赋予的智慧。在SourceForge.net网站上列有至少10万种开放源码软件项目。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一个项目,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并使用项目代码。

  同时,由于作为用户使用的结果,新的项目从边缘迁移到中心。一个对软件的有机的接受过程几乎完全依靠病毒式营销。同时,作为用户应用的结果,新的项目从边缘迁移到中心,这是一种几乎完全依靠病毒式营销的,有机的软件采用过程,。

  经验是: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 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3. 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現在每個重要的網路應用程式都由一個專門的資料庫驅動:Google的網路爬蟲, Yahoo!的目錄(和網路爬蟲),Amazon的產品資料庫,eBay的產品資料庫和銷售商,MapQuest的地圖資料庫,Napster的分散式歌曲庫。正如哈爾·瓦里安(Hal Varian)在去年的私人對話中談到的,「SQL是新的HTML」。資料庫管理是Web 2.0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其重要性使得我們有時候稱這些程式為「訊件」(infoware)而不僅僅是軟體。

  該事實也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誰擁有資料?

  在網路時代,我們可能已經見到了這樣一些案例,其中對資料庫的掌控導致了對市場的支配和巨大的經濟回報。當初由美國政府的法令授權給Network Solutions公司(後來被Verisign公司收購)的對網域名稱註冊的壟斷,曾經是網路上的第一個搖錢樹。雖然我們在爭論透過控制軟體的API來形成商業優勢在互聯網時代會變得困難得多,但是對關鍵數據資源的控制則不同,特別是當要創建這些數據資源非常昂貴,或者經由網絡效應容易增加回報的時候。

  注意一下由MapQuest, maps.yahoo.com,maps.msn.com,或者maps.google.com等網站提供的每張地圖下面的版權聲明,你會發現這樣一行字「地圖版權NavTeq,TeleAtlas”,或者如果使用的是新的衛星圖像服務,則會看到“圖像版權Digital Globe”的字樣。這些公司對其資料庫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僅NavTeq一家,就公佈投資7.5億美元用於創建其街道地址和路線數據庫。Digital Globe則投資5億美元來啟動其自有衛星,來對政府提供的圖像進行改進。)NavTeq竟然已做了很多模仿Intel的耳熟能詳的Intel Inside標識的事:例如帶有導航系統的汽車就帶有“NavTeq Onboard”的印記。資料是許多此類程式事實上的Intel Inside,是一些系統的唯一的資訊來源元件,這些系統的軟體體系多數是開放原始碼的,也有商業化的。

  當前競爭火熱的網路地圖(web mapping)領域顯示著,對擁有軟體核心數據的重要性的疏忽大意,將最終削弱其競爭地位。 MapQuest在1995年率先進入地圖領域,隨後是Yahoo!,再後來是Microsoft,而最近Google也決定挺進這一市場,他們可以輕鬆地通過對同一數據的授權來提供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程序。

  然而,作為對比的是Amazon.com的競爭地位。像Barnesandnoble.com這樣的競爭者一樣,其原始資料庫來自於ISBN註冊商.R. Bowker。但與MapQuest不同,Amazon大力增強其數據,增加出版商提供的數據,例如封面圖片,目錄,索引,和樣張材料。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了其用戶來評註數據,以至於十年之後,是Amazon而不是Bowker,成為圖書文獻資訊的主要來源,一個學者、圖書館員和消費者的參考書目來源。 Amazon還引入了其專有的標識符,即ASIN,該標識符在ISBN存在時與之對應,而當產品不帶有ISBN時,就創建出一個等價的命名空間。 Amazon從而有效地「吸收和拓展了」其數據提供者。

  設想如果MapQuest也已做了同樣的事情,利用他們的用戶來評註地圖和路線,添加新的價值層面。那麼對僅僅透過授權使用基礎數據來進入這一市場的其他競爭者,將造成遠遠大得多的困難。

  近期Google地圖的引入,為應用程式銷售商和其數據提供者之間的競爭,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 Google的輕量程式設計模型已經引發了不計其數的增值服務的出現,這些服務以資料混合的方式,將Google的地圖與其他可以透過網路存取的資料來源結合。保羅·拉特馬赫(Paul Rademacher)的housingmaps.com是這種混合的一個上佳範例,其網站將Google的地圖同Craigslist的公寓出租,以及住宅購買數據相結合,來創建一種交互式的房屋搜尋工具。

  目前,這些混合大多是由程式高手們實現的創新性的實驗產品。但是企業行動將緊隨其後。並且,人們已經可以從至少一類開發者中發現這一點。谷歌已經將資料來源提供者的角色從Navteq那裡奪走,並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令人喜愛的中介者。在以後幾年裡,我們將會看到資料提供者和程式銷售商之間的鬥爭,因為兩大陣營都認識到了,特定的資料類別在作為搭建Web 2.0程式的積木時是多麼的重要。

  這場競賽已經涉及到擁有特定類別的核心資料:位置、身分、公共事件日曆、產品識別和命名空間等。在許多情況下,在那些創建資料需要巨額成本的地方,也可能存在一種如同Intel Inside方式一樣憑藉單一資料來源來所有作為的機會。其他情況下,勝者將是那些透過使用者聚合來達到臨界規模,並將聚合的資料融入系統服務中的公司。

  例如,在身分識別領域,PayPal,Amazon的一鍵式,以及擁有數百萬用戶的交流系統,都有可能成為創建整個網路範圍的身份識別資料庫的正當競爭者。 (關於此,Google最近使用手機號碼作為Gmail帳號標識的嘗試,可能就是朝借鑒和拓展電話系統所邁出的一步。)同時,像Sxip這樣的創業公司,正在探索聯合身份標識的可能性,以尋求一種“分佈一鍵式”,從而提供一個無縫的Web 2.0標識子系統。在日曆領域,EVDB則是透過維基式參與體系來建構世界上最大的共享日曆的一種嘗試。雖然評判者尚在觀望著任何特定創業公司或方式的成功是否,但很顯然,這些領域的標準和解決方案,有效地將某些數據轉變為「網路作業系統」(internet operating system)的可靠的子系統,並將促成下一代的應用程式。

  關於數據,必須注意一個進一步的方面,那就是用戶關心其隱私和對自己的數據的權限。在許多早期的網路程式中,版權只被鬆散地執行。例如,Amazon宣稱對任何提交到其網站的評論的所有權,但卻缺少強制性,人們可以將同樣的評論轉貼到其他任何地方。然而,隨著許多公司開始意識到,對數據的掌控有可能成為他們首要的競爭優勢來源,我們將會看到在此類控制方面強度更大的嘗試。

  正如專有軟體的成長而導致自由軟體運動一樣,在下一個10年中我們會看到專有資料庫的成長將導致自由資料運動。在像維基百科全書這樣的開放資料專案、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以及像Greasemonkey(讓使用者決定如何在其電腦上顯示資料)這樣的軟體專案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對抗勢頭的前兆。

4. 軟體發佈週期的結束

  如上文在Google和Netscape的比較中談到的,網路時代軟體的代表性特徵就是它應該被作為服務來交付。這種事實導致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上許多根本性的改變。

  1. 營運必須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 Google或Yahoo!在產品開發方面的專門技術,必須與日常營運方面的專門技術相匹配。從軟體作為製造品到軟體作為服務的變化是如此地根本,以至於軟體將不再能完成任務,除非每日加以維護。 Google必須持續抓取互聯網並更新其索引,持續濾掉連結垃圾和其他影響其結果的東西,持續並且動態地響應數千萬非同步的用戶查詢,並同步地將這些查詢同上下文相關的廣告相匹配。

  所以,Google的系統管理、網路、和負載平衡技術,可能比其搜尋演算法更被嚴加看管,也就不足為奇了。 Google在自動化這些步驟上的成功是其同競爭者相比更有成本優勢的關鍵方面。

  同樣也不足為奇的是,像Perl、Python、PHP、和目前的Ruby這樣的腳本語言在Web 2.0公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Sun公司的第一個網管哈桑·施羅德(Hassan Schroeder)曾對Perl有一個著名的形容:「網路的管道膠帶」(the duct tape of the internet)。事實上,動態語言(常被稱為腳本語言,並被軟體製品時代的軟體工程師所貶低),是系統和網路管理員,以及創建可經常更新的動態系統的程式開發者所喜愛的工具。

  2. 使用者必須被當作共同開發者來對待,這是從對開放原始碼開發實踐的一種反思中得出的(即便所涉及的軟體不太可能以開放原始碼授權方式來發行)。開放原始碼的格言「早期發布並經常發布」(release early and release often)事實上已經演變成一種更為極端的定位「永遠的測試版」(the perpetual beta)。其中產品在開放狀態下開發,新的功能以每月、每週、甚至每天的速度加入。 Gmail、Google Maps、Flickr、del.icio.us,和其他類似的服務,可能會在某個階段打著測試版的標誌多年。

  故此,即時地監控使用者行為,來檢視哪些新特性被使用了,以及如何被使用的,將成為另外一種必須的核心競爭力。一位工作於一個主要線上服務網路商的開發者評論道:「我們每天在網站的某些部分提供兩到三個新的特性,而且如果用戶不採用它們,我們就將其撤掉。如果用戶喜歡它們,我們就將其推廣到整個網站。」

  Flickr的總開發師卡爾·亨德森(Cal Henderson),最近透露了他們是如何在短至每半個小時就部署一個新版本的。顯而易見,這是同傳統方式有天壤之別的開發模式。雖然不是所有的網路程式都以像Flickr這樣的極端方式來開發,但幾乎所有網路程式都有一個同任何PC或客戶-伺服器時代截然不同的開發週期。正因如此,ZDnet雜誌才論斷Microsoft不會打敗Google:「Microsoft的商業模式依賴於每個人在每兩到三年都升級他們的運算環境。Google的模式則依靠任何人每天在其運算環境中自行探索新東西。」

  雖然Microsoft已經體現了從競爭中學習並最終做得最好的強大能力,但是毫無疑問這次的競爭要求Microsoft(可以擴展到任何現存的軟體公司)來成為一種在深入層面上顯著有別的公司。天生的Web 2.0公司在享受自然的優勢,因為它們不需要擺脫陳舊的模式(及其對應的商業模式和營收來源)。

5. 輕量級程式設計模型

  一旦網路服務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型公司將以複雜的網路服務堆疊來加入到紛爭之中。這種網路服務堆疊被設計用來為分散式程式建立更可靠性的程式設計環境。

  但是,就像互聯網成功正是因為它推翻了許多超文本理論一樣,RSS以完美的設計來取代簡單的實用主義,已經因其簡單性而成為大概是應用最廣泛的網絡服務,而那些複雜的企業網路服務尚未能實現廣泛的應用。

  類似地,Amazon.com的網路服務有兩種形式:一種堅持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簡單物件存取協定)網路服務堆疊的形式主義;另一種則簡單地在HTTP協定之外提供XML數據,這在輕量級方式中有時被稱為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代表性狀態傳輸)。雖然商業價值較高的B2B連接(例如那些在Amazon和一些像ToysRUs這樣的零售夥伴之間的連接)使用SOAP堆疊,但是根據Amazon的報道,95%的使用來自於輕量級型REST服務。

  同樣的對簡易性的要求,可以從其他「樸實的」網路服務中見到。 Google近來的Google地圖的推出就是一個例子。 Google地圖的簡單AJAX(Javascript和XML的結合)介面迅速被程式高手們破譯,隨即進一步將其資料混合到新的服務之中。

  地圖相關網路服務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例如像ESRI那樣的GIS(地理資訊系統),以及從MapQuest和Microsoft的MapPoint。但是Google地圖以其簡潔性而讓世界興奮起來。雖然從前銷售商所支援的網路服務都要求各方之間的正式約定,但Google地圖的實現方式使資料可以被捕獲,於是程式高手們很快就發現了創造性地重用這些資料的方法。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經驗:

  1. 支援允許鬆散結合系統的輕量型的程式設計模型。由企業開發的網路服務堆疊的複雜設計是用來促成緊密結合的。雖然這在許多情況下是必須是,但是許多最重要的應用程式可以事實上保持鬆散結合,甚至是脆弱的結合。 Web 2.0的理念同傳統的IT的理念迥然不同。

  2. 考慮聚合(syndication)而不是協調(coordination)。簡單的網路服務,例如RSS和基於REST的網路服務,是用來向外聚合數據,但並不控制其達到連接的另外一端時發生的事情。這種想法是網路本身的基礎,一種所謂端到端原則的反映。

  3. 可程式性和可混合性設計。像最初的網路一樣,RSS和AJAX這樣的系統,都有此共同點:重複使用的障礙非常低。許多有用的軟體事實上是開放原始碼的,而即便它不是,也沒有許多東西來保護其智慧財產權。網路瀏覽器的「檢視來源檔案」選項,使得許多使用者可以複製其他任何使用者的網頁;RSS被設計得使用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查看所需要的內容,而不是按照資訊提供者的要求;最成功的網路服務,是那些最容易採納未被服務創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同更普遍的「保留所有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相比,隨著創作共用約定而普及的「保留部分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一詞成為一個有益的指路牌。

6. 軟體超越單一裝置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Web 2.0特性是Web 2.0已經不再侷限於PC平台這樣一個事實。在對Microsoft的告別建議中,長期的Microsoft開發者戴夫·斯塔茲(Dave Stutz)指出:「超越單一設備而編寫的有用軟體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獲得更高的利潤」。

  當然,任何的網路程式都可被視為超越單一裝置的軟體。畢竟,即使是最簡單的網路程式也涉及至少兩台電腦:一個負責網頁伺服器,而另一個負責瀏覽器。而且就如我們已經探討過的,在將網路作為平台的開發中,把這個概念拓展到由多台電腦提供的服務而組成的合成應用程式中。

  但是如同Web 2.0的許多領域一樣,在那些領域中「2.0版的事物」(2.0-ness)並不是全新的,而是對網路平台真正潛能的一種更完美的實現,軟體超越單一設備這一說法賦予我們為新平台設計程式和服務的關鍵性的洞察力。

  迄今為止,iTunes是這項原則的最佳範例。該程式無縫地從掌上裝置延伸到巨大的網路後台,其中PC扮演著一個本地快取和控制網站的角色。之前已經有許多將網路的內容帶到便攜設備的嘗試,但是iPod/iTunes組合卻是這類應用中第一個從開始就被設計用於跨越多種設備的。 TiVo則是另外一個不錯的例子。

  iTunes和TiVo也體現了Web 2.0的其他一些核心原則。它們本身都不是網絡程序,但都利用了互聯網平台的力量,使網絡成為其係統中無縫連接的、幾乎不可察覺的一部分。數據管理顯然是它們所提供的價值的核心。它們也是服務,而非打包的程式(雖然對於iTunes來說,它可以被用作一個打包的程式來僅僅管理用戶本地的資料)。不僅如此,TiVo和iTunes都展現了一些集體智慧的方興未艾的應用。雖然對於每個情況,其實驗都是同網路IP入口的周旋。 iTunes中只有有限的參與體系,雖然近來增加的播客(podcasting)將這項規則規律性了不少。

  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偉大變革的Web 2.0領域中的一個,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正連接到這個新的平台中。當我們的電話和汽車雖不消費數據但卻報告數據時,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程式呢?即時的交通監控、快閃暴走族(flash mobs)、以及公民媒體,只不過是新平台的能力的幾個早期警示。

7.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魏裴(Pei Wei)開發的Viola瀏覽器,網路就被用來在網頁瀏覽器中傳送「小程式」(applet)和其他一些活動內容。 1995年Java的引進就是圍繞著這樣的小程式的傳送。 JavaScript和後來的DHTML都被當作輕量級方式引入,來為客戶端提供可程式化和豐富的使用者體驗。幾年前,Macromedia締造出「豐富的網路應用程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一詞(該字也被Flash的競爭者開放原始碼的Laszlo系統使用),以便凸顯Flash不僅可傳送多媒體內容,而且可以是GUI(圖形使用者介面)方式的應用程式體驗。

  然而,互聯網傳遞整個應用程式的潛能在Google引入Gmail之前,一直沒有成為主流,緊接著就是Google地圖程序,一些基於互聯網的帶有豐富用戶界面以及PC程序等同的交互性的應用程式.在網路設計公司Adaptive Path的耶希•詹姆斯•加萊特(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個討論會論文中,Google所使用的這組技術被命名為AJAX。他寫道:

  Ajax不是一項技術。它其實是幾項技術,每項技術本身都很繁榮,它們以強而有力的全新方式結合起來。 Ajax涵蓋:

  -- 運用XHTML和CSS實作基於各種標準的展示。

  -- 運用文件物件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實現動態顯示​​與互動。

  -- 運用XML和XSLT實現資料交換和操作。

  -- 運用XMLHttpRequest實作非同步資料檢索。

  -- JavaScript將所有這些綁定在一起。

  AJAX也是Web 2.0程式的關鍵元件,例如現在歸屬Yahoo!的Flickr,37signals的程式basecamp和backpack,以及其他Google程序,例如Gmail和Orkut。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史無前例的使用者介面創新階段,因為網路開發者們終於可以創建,像本地基於PC的應用程式一樣豐富的網路程式了。

  有趣的是,許多現在正被探索的功能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了。在90年代後期,Microsoft和Netscape,都對現在終於被認識到的那些功能有所洞察,但是它們對於所要採用的標準的爭鬥,使得實現跨瀏覽器的應用程序變得困難。只有在當初Microsoft確定無疑地贏得了瀏覽器之戰的時候,而且那時事實上只需要針對一個瀏覽器標準,編寫這種程式才成為可能。同時,雖然Firefox在瀏覽器市場中重新引入了競爭,但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對互聯網標準的破壞性的爭奪以至於我們倒退到90年代。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會看到許多新的網路程序,不僅確實是新穎的程序,而且是對PC程序豐富的網路再現。到目前為止,每個平台的變革也都為改變那些在舊平台中占主導地位的程序的領導地位創造了機會。

  Gmail已經在電子郵件中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創新,將互聯網的力量(隨處可訪問、深層的數據庫能力、可搜索性)與在易用性方面同PC界面接近的用戶界面相結合。同時, PC平台上的其他郵件程序,正在從另一端透過增添IM和呈現能力,來蠶食著這一領域。我們離整合式通訊客戶端有多少遠呢?這些整合式通訊用戶端應是整合了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手機,並且應使用VoIP以便在網路程式的豐富功能中添加語音能力。這種競賽已經開始。

  我們也很容易看到Web 2.0是如何重新打造地址簿的。一個Web 2.0風格的地址薄將把PC或電話上的本地地址簿,僅僅當作一種你明確要求系統記憶的聯繫人的緩存。同時,一個基於互聯網的Gmail風格的非同步代理,將保存發送或接收的每個訊息,每個電子郵件地址和每個使用過的電話號碼,並且創造出社交網路的啟發性演算法,來決定當一個答案不能在本地快取中找到時,應該提供哪一個作為替代。在缺少答案的情況下,該系統會查詢更廣闊的社交網路。

  一個Web 2.0的字處理程序將會支援維基風格的協作編輯,而不僅僅是處理獨立的文件。但是該程式也會支援我們期望在基於PC的字處理器中得到的那種豐富格式。 Writely是這種程式的優秀範例,雖然它尚未引起廣泛關注。

  此外,Web 2.0革命不會侷限於PC程式。例如,在CRM這樣的企業級應用程式中,Salesforce.com展示了網路是如何被用來以服務的方式來傳遞軟體的。

  對新的進入者來說,競爭機會在於充分開發Web 2.0的潛能。成功的公司將創建可以向其用戶學習的程序,利用可供參與的體系來建立一種決定性的優勢,不僅在軟體的介面方面,而且在共享資料的豐富程度方面。

更多相關知識,請造訪常見問題欄位!

以上是web2.0技術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
web
來源:php.cn
本網站聲明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
最新問題
熱門教學
更多>
最新下載
更多>
網站特效
網站源碼
網站素材
前端模板
關於我們 免責聲明 Sitemap
PHP中文網:公益線上PHP培訓,幫助PHP學習者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