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週邊 > 人工智慧 > 微信 NLP 演算法微服務治理

微信 NLP 演算法微服務治理

WBOY
發布: 2023-05-10 11:52:05
轉載
1212 人瀏覽過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一、概述​​

馬斯克收購了推特,但對其技術表示不滿。認為主頁速度過慢是因為有 1000 多個 RPC。先不評價馬斯克所說的原因是否正確,但可以看出,網路上為使用者提供的一個完整的服務,背後會有大量的微服務呼叫。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以微信閱讀推薦為例,分為召回和排序兩個階段。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請求到達後,會先從使用者特徵微服務拉取特徵,把特徵組合在一起進行特徵篩選,然後呼叫召回相關的微服務,這個流程還需要乘以一個N,因為我們是多路召回,會有很多類似的召回流程同時運作。以下的是排序階段,從多個特徵微服務中拉取相關特徵,組合後多次呼叫排序模型服務。獲得最終結果後,一方面將最終結果傳回給呼叫方,另一方面也要將流程的一些日誌傳送給日誌系統留檔。

閱讀推薦只是微信閱讀整個APP 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即使是一個比較小的服務後面也會有大量的微服務調用。管中窺豹,可以意料到整個微信讀書的系統會有巨量的微服務呼叫。

大量的微服務帶來了什麼問題?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根據日常工作的總結,主要是有上述三個方面的挑戰:

① 管理面向:#主要是圍繞著如何有效率地管理、開發以及部署大量的演算法微服務。

② 效能方面:#要盡量提升微服務,特別是演算法微服務的效能。

③ 調度方面:#如何在多個同類演算法微服務之間實現高效合理的負載平衡。

二、微服務所面臨的管理問題

1、開發與部署:CI/CD 系統提供自動包裝和部署

第一點是我們提供了一些自動打包和部署的管線,減輕演算法同學開發演算法微服務的壓力,現在是演算法同學只需要寫一個Python 函數,管線就會自動拉取預先寫好的一系列微服務模板,並將演算法同學開發的函數填入,快速搭建微服務。

2、擴縮容:任務積壓感知自動擴縮容

第二點是關於微服務的自動擴縮容,我們採取的是任務積壓感知的方案。我們會主動去偵測某一類任務積壓或空閒的程度,當積壓超過某一閾值後就會自動觸發擴容操作;當空閒達到某一閾值後,也會去觸發縮減微服務的進程數。

#

3、微服務組織:圖靈完備DAG / DSL / 自動壓測/ 自動部署

第三點是如何把大量的微服務組織在一起,來建構出完整的上層服務。 我們的上層服務是用 DAG 去表示的,DAG 的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對微服務的調用,每一條邊代表服務間資料的傳遞。針對 DAG,也專門開發了 DSL(領域特定語言),更好地描述和建構 DAG。而我們圍繞 DSL 開發了一系列基於網頁的工具,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中進行上層服務的視覺化建置、壓測和部署。

4、效能監控:Trace 系統

第四點效能監控,當上層服務出現問題時要去定位問題,我們建構了一套自己的Trace 系統。針對每一個外來請求,都有一整套的追踪,可以查看請求在每一個微服務的耗時,從而發現系統的性能瓶頸。

三、微服務所面臨的效能問題

#一般來說,演算法的效能耗時都在在深度學習模型上,優化演算法微服務的效能很大一部分著力點就在優化深度學習模型infer 效能。可以選擇專用的 infer 框架,或嘗試深度學習編譯器,Kernel 最佳化等等方法,對於這些方案,我們認為並不是完全必要。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直接用 Python 腳本上線,一樣可以達到比肩 C 的效能。

不是完全必要的原因在於,這些方案確實能帶來比較好的效能,但是效能好不是服務唯一的要求。有一個很著名的二八定律,以人與資源來描述,就是 20% 的人會產生 80% 的資源,換句話說,20% 的人會提供 80% 的貢獻。對於微服務來說,也是適用的。

我們可以把微服務分成兩類,首先,成熟穩定的服務,數量不多,可能只佔有 20%,但承擔了 80% 的流量。另一類是一些實驗性的或還在開發迭代中的服務,數量很多,佔了80%,但是承擔的流量卻只佔用的20%,很重要的一點是,經常會有變更和迭代,因此對快速開發和上線也會有較強的需求。

前面提到的方法,例如 Infer 框架,Kernel 優化等,不可避免的需要額外消耗開發成本。成熟穩定的服務還是很適合這類方法,因為變更比較少,做一次優化能持續使用很久。另一方面,這些服務承擔的流量很大,可能一點點的效能提升,就能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值得投入成本。

但這些方法對於實驗性服務就不那麼合適了,因為實驗性服務會頻繁更新,我們無法對每一個新模型都去做新的最佳化。針對實驗性服務,我們針對 GPU 混合部署場景,自研了 Python 解譯器 —— PyInter。實作了不用修改任何程式碼,直接用 Python 腳本上線,同時可以獲得接近甚至超過 C 的效能。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我們以Huggingface 的bert-base 為標準,上圖的橫軸是並發進程數,表示我們部署的模型副本的數量,可以看出我們的PyInter 在模型副本數較多的情況下QPS 甚至超越了onnxruntime。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透過上圖,可以看到PyInter 在模型副本數較多的情況下相對於多進程和ONNXRuntime 降低了差不多80% 的顯存佔用,而且大家注意,不管模型的副本數是多少,PyInter 的顯存佔用數是維持不變的。

我們回到之前比較基礎的問題:Python 真的很慢嗎?

#

沒錯,Python 是真的慢,但是 Python 做科學計算並不慢,因為真正做計算的地方並非 Python,而是調用 MKL 或 cuBLAS 這種專用的計算庫。

那麼 Python 的效能瓶頸主要在哪?主要在於多執行緒下的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導致多執行緒下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執行緒處於工作狀態。這種形式的多執行緒對於 IO 密集型任務可能是有幫助的,但對於模型部署這種運算密集型的任務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那是不是換成多進程,就能解決問題呢?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其實不是,多進程確實可以解決GIL 的問題,但也會帶來其它新的問題。首先,多進程之間很難共用 CUDA Context/model,會造成很大的顯存浪費,這樣的話,在一張顯示卡上部署不了幾個模型。第二個是 GPU 的問題,GPU 在同一時間只能執行一個行程的任務,而 GPU 在多個行程間頻繁切換也會消耗時間。

對於Python 場景下,比較理想的模式如下圖所示: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透過多執行緒部署,並且去掉GIL 的影響,這也正是PyInter 的主要設計思路,​​將多個模型的副本放到多個執行緒中去執行,同時為每個Python 任務創建一個單獨的互相隔離的Python 解釋器,這樣多個任務的GIL 就不會互相干擾了。這樣做集合了多進程和多執行緒的優點,一方面 GIL 互相獨立,另一方面本質上還是單進程多執行緒的模式,所以顯存物件可以共享,也不存在 GPU 的進程切換開銷。

PyInter 實現的關鍵是進程內動態庫的隔離,解釋器的隔離,本質上是動態庫的隔離,這裡自研了動態庫加載器,類似dlopen,但支援「隔離」和「共享」兩種動態庫載入方式。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以「隔離」方式載入動態函式庫,會把動態函式庫載入到不同的虛擬空間,不同的虛擬空間彼此之間看不到。以「共享」方式載入動態庫,那麼動態庫可以在進程中任何地方看到和使用,包括各個虛擬空間內部。

以「隔離」方式載入Python 解釋器相關的函式庫,再以「共享」方式載入cuda 相關的函式庫,這樣就實作了在隔離解釋器的同時共享顯存資源。

四、微服務所面臨的調度問題

多個微服務起到同等的重要程度以及同樣的作用,那麼如何在多個微服務之間實現動態的負載平衡。動態負載平衡很重要,但幾乎不可能做到完美。

為什麼動態負載平衡很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機器硬體差異(CPU / GPU);

(2)Request 長度差異(翻譯2 個字/ 翻譯200 個字);

(3)Random 負載平衡下,長尾效應明顯:

① P99/P50 差異可達 10 倍;

② P999/P50 差異可達 20 倍。

(4)對微服務來說,長尾才是決定整體速度的關鍵。

處理一個請求的耗時,變化比較大,算力差異、請求長度等都會影響耗時。微服務數量增多,總是會有一些微服務命中長尾部分,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回應時間。

為什麼動態負載平衡難以完美?

方案一:所有機器都跑一次 Benchmark。

這種方案不“動態”,無法應付 Request 長度的差異。且也不存在一個完美的 Benchmark 能反應性能,對於不同機型來說不同機器的反應都會不同。

方案二:即時取得每台機器的狀態,把任務發給負載最輕的。

這個方案比較直觀,但問題在於在分散式系統中沒有真正的“實時”,訊息從一台機器傳遞到另一台機器一定會花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機器狀態就可以改變了。例如在某一瞬間,某一台Worker 機器是最空閒的,多台負責任務分發的Master 機器都感知到了,於是都把任務分配給這台最空閒的Worker,這台最空閒的Worker 瞬間變成了最忙碌的,這就是負載平衡中著名的潮汐效應。

方案三:維護一個全域唯一的任務佇列,所有負責任務分發的Master 都會把任務傳送到佇列中,所有Worker 都會從佇列中取任務。

這個方案中,任務佇列本身就可能成為一個單點瓶頸,難以橫向擴展。

動態負載平衡難以完美的根本原因是訊息的傳遞需要時間,當一個狀態被觀測到後,這個狀態一定已經「過去」了。 Youtube 上有一個視頻,推薦給大家,「Load Balancing is Impossib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vbOzHUakA。

關於動態負載平衡演算法,Power of 2 Choices 演算法是隨機選擇兩個 worker,將任務分配給更空閒的那個。這個演算法是我們目前使用的動態均衡演算法的基礎。但 Power of 2 Choices 演算法有兩大問題:首先,每次分配任務前都需要去查詢下 Worker 的空閒狀態,多了一次 RTT;另外,有可能隨機選擇的兩個 worker 剛好都很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改進。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改進後的演算法是 Joint-Idle-Queue。

微信 NLP 算法微服务治理

我們在 Master 機器上增加了兩個元件,Idle-Queue 和 Amnesia。 Idle-Queue 用來記錄目前有哪些 Worker 處於空閒狀態。 Amnesia 記錄在最近一段時間內有哪些 Worker 給自己發送過心跳包,如果某個 Worker 長期沒有發送過心跳包,那麼 Amnesia 就會逐漸將其遺忘掉。每一個 Worker 週期性上報自己是否空閒,空閒的 Worker 選擇一個 Master 上報自己的 IdIeness,並且報告自己可以處理的數量。 Worker 在選擇 Master 時也是用到 Power of 2 Choices 演算法,對其他的 Master,Worker 上報心跳包。

#

有新的任務到達時,Master 從 Idle-Queue 裡隨機 pick 兩個,選擇歷史 latency 更低的。如果 Idle-Queue 是空的,就會去看 Amnesia。從 Amnesia 中隨機 pick 兩個,選擇歷史 latency 更低的。

在實際的效果上,採用演算法,可以把 P99/P50 壓縮到 1.5 倍,相比 Random 演算法有 10 倍的提升。

五、總結

在模型服務化的實踐中,我們遇到了三個面向的挑戰:

首先是對於大量的微服務,如何進行管理,如何優化開發、上線和部署的流程,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盡量自動化,抽取重複流程,將其做成自動化管線和程序。

第二是模型效能最佳化方面,如何讓深度學習模型微服務運行得更有效率,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從模型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於比較穩定、流量較大的服務進行客製化的最佳化,對於實驗型的服務採用PyInter,直接以Python 腳本上線服務,也能達到C 的效能。

第三是任務排程問題,如何實現動態負載平衡,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在Power of 2 Choices 的基礎上,開發了JIQ 演算法,大幅緩解了服務耗時的長尾問題。

#

以上是微信 NLP 演算法微服務治理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
來源:51cto.com
本網站聲明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
最新問題
熱門教學
更多>
最新下載
更多>
網站特效
網站源碼
網站素材
前端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