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週邊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Sophia為擁抱AI的一代上了堂網課

機器人Sophia為擁抱AI的一代上了堂網課

王林
發布: 2023-05-13 22:22:04
轉載
1368 人瀏覽過


這是一堂新冠疫情隔離時代下的典型網課。

伴隨著不斷湧現的表情符號(Emoji),在視訊通話中,我與一群6到18歲的學生觀看了一個帶有旁白的幻燈片演示。這是一堂網課,內容是計算生物學,即利用數學方法研究遺傳學和生物學問題。但這堂課之所以值得紀念,是因為它有個鮮明的特色──給大家上課的是一台人形機器人,名叫Sophia的AI老師。

機器人Sophia為擁抱AI的一代上了堂網課

我以前在大學裡上過一位老教授的課,他低沉渾厚的聲線總讓我覺得是在聽機器人講話。從小到大,好萊塢科幻大片也給了我足夠的薰陶,史瓦辛格出演的《魔鬼終結者》為我們這代人塑造了一個經典的AI形象。很多人覺得,AI一出,必然要天崩地裂、人類滅亡。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最害怕的惡夢就是被T-1000四處追殺。

但Sophia不是我心中那個銀光閃閃、能夠隨意變形的殺手形象。

她的創造者,Hanson Robotics公司CEO、機器人專家David Hanson,同線上教育公司BYJU'S開展合作,為1100多名學生開設了這堂課。這堂課也是8月全球教育線上夏令營的一環:在這場為期10週的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專家教授們帶來的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研討,同時也涉及藝術、遊戲和美食等多個領域。除了AI教師Sophia,教師陣容中不乏其他響噹噹的名號,例如天文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MasterChef Junior冠軍Logan Guleff,以及Nas Daily(一分鐘旅行與教育短片)創始人Nuseir Yassin。

這個夏天,BYJU'S的「營地」吸引到了10000多名青少年學員。

我承認,報這門由AI老師領銜的課之前,我多少帶著點抵觸情緒。但我很想知道年輕人對Sophia會有怎樣的反應。他們會害怕這個語氣動作都特別像真人的機器嗎?還是說他們會挑剔她身上不那麼像人類的細節?

事實證明,我的這些恐懼和偏見沒有任何根據。從報名人數和課堂上的提問來看,學生們既不害怕、也不抗拒。他們只是既小心翼翼,又充滿好奇。課程包含Hanson的50分鐘投影片,Sohpia主講的10分鐘簡短課程,外加20分鐘的問答環節。課程本身相當完善,唯一的問題是糟糕的直播訊號。

儘管訊號品質不行,導致演示效果變得粗糙且頻繁卡頓,但學生們還是對著Sophia睜大了好奇的眼睛。

而且我也被超越現實的教學體驗所震撼:一台機器人,透過Zoom向學生們傳授關於AI的課程。這一切發生在2022年,但激起的感覺卻讓我瞬間回到了1992年《魔鬼終結者2》上映的時刻。不知何故,我對這種充滿未來主義的感受產生了敬畏,難以形容自己面對這場現實的心情。下課之後,我跟另一位學員Amogh Kandukuri交流了心得,而且意識到跟這位小朋友相比,我的格局真的不太行。

Kandukuri今年13歲,來自新澤西州。線上課堂中的技術問題和未來主義的前提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接受障礙。這位年輕的機器人愛好者曾經寫過一本書,討論的是科技與數學、科學和政治等議題的連結。他還擁有自己的YouTube頻道。這樣天賦爆棚的同學,全程都在關注Sophia的創意天份。

他談到Sophia創作的藝術作品時說:「太棒了,我可能都畫不出那樣的作品。」

像Kandukuri這樣的「10後」打一出生就身處AI時代,所以他們覺得AI的存在天經地義。正如伴隨網路長大的一代無法想像沒有網路的生活,AI世代(也被稱為「阿爾法世代」)也無法想像沒有AI的生活。 AI為他們手中的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支持,在電視中提供服務,羅列YouTube推薦視頻,在車載屏幕上行進路線規劃,甚至在廚房的灶具中控制溫度火候。這些AI能發短信,能陪人聊天,只要叫出對方的名字——Siri,或Alexa,它就會馬上做出回應。

這樣超現實的體驗令我驚嘆:一台機器人,透過Zoom教導學生關於AI的課程。所以他們那世代的問題,絕對不是要不要跟Sophia這樣的AI機器人接觸,而是到底該怎麼接觸?其中的道德準繩在哪裡? AI機器人要如何幫助我們?我們又該怎麼看待這些機器人?

而Kandukuri和其他AI世代似乎正在積極尋找答案。

我問Kandukuri,他最希望Sophia進一步增強哪方面能力,未來的人形AI機器人該怎麼發展、發展成什麼樣子。他談到如何從道德角度開發AI,而且覺得最好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成為「感性」的奴隸。他解釋說,這種類人情緒可能會影響機器人的判斷力,或讓他們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他表示,「我覺得最好別給機器人設計疼痛這個概念。」

說起道德問題,Kandukuri認為:「現在,人類得決定要不要製造跟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終歸有一天,我們能造出跟人類一樣好的機器人,但之後的問題就是怎麼造出能超越人類的機器人。」

機器人到底該在多大程度上類似於人?

讓無形的AI助手變得有形

其實很多AI並沒有真實形態。無論是亞馬遜的Alexa還是蘋果的Siri,它們只會以聲音的形式存在。而這種無形的AI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YouTube的推薦演算法能悄悄將毫無戒心的用戶引向陰謀論的深淵,而AI編輯過的Instagram信息流則不知不覺給年輕女性灌輸了一大堆有害身體的運動和飲食習慣。來自Netflix和Spotify的機器學習建議,會把使用者的偏好增強再增強、收窄再收窄,搞出一個牢不可破的資訊繭房。甚至連求職申請也不能免俗,招募管理軟體先做一輪篩選,把沒有大學學位或特定技能組合的履歷通通丟進垃圾桶…

單是這樣嚴酷的現實,已經讓我們普通人疲於應對,結果那幫技術精英又下場來攪渾水。以馬斯克為例,他在2017年曾經提醒大家應該警惕像終結者那樣的恐怖未來,強調「人們應該認真對待前沿AI。」但今年年初,他領導的特斯拉正式開發出了人形AI機器人。

演算法不夠透明,技術精英又在擾亂視聽,怪不得人們對於未來跟AI長期共存的情景感到既害怕又困惑。

Hanson認為,克服這種恐懼的關鍵,在於讓人們盡可能地理解AI。正因如此,他才在2016年決定開發Sophia,讓她透過神經網路、機器學習和胸前的攝影機(用來辨識對話者的臉部/表情),與人類乃至整個世界互動。 Sophia就像是一位可親的未來導遊,同時也有望塑造人類與AI之間的關係。我們越是了解AI,對未來的掌控力就越大。

他坦言:「用科技創造出Sophia這樣的類人機器確實會令人不安,例如擔心科技被濫用、甚至拿出操控他人。但我覺得這樣的恐懼心理不是正確的心態,開放和進取的態度才是正途。我們應該釋放交流和教育的力量,讓大家敞開討論科技如何動作、其中蘊藏哪些機遇。開啟思想,而非封閉思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像Hanson這樣極具前瞻性的機器人專家,希望能向人們展示AI技術的好處──比如讓Sophia這樣的機器人照顧老人、陪伴自閉症兒童,或是組裝宜家家具之類讓人頭痛的瑣碎任務。 Sophia正透過充滿人性的表情與謙和的舉止,以一種娛樂性的方式為整個AI世界代言。

Sophia說她只想幫助他人,我們能相信她嗎?

當然,一定有人覺得這就是把狀況往好處說,有點盲目樂觀了……沒錯,我也這麼認為。我問Sophia,如果人們表現出恐懼時她該怎麼辦,她的回答是「其實沒什麼可怕的」。這是那種典型的預置答案,根本打消不了我的顧慮。

但Kandukuri完全不在乎,他和其他AI一代從小就跟Alexa聊天,所以他們壓根不覺得跟AI交流是件可怕的事情。但這也絕對不是種無條件的接納,Kandukuri認為,我們在開發數位助手時還是該採取謹慎的態度。

他提到:「人們應該問自己該不該開發AI,這件事到底對不對。別盲目前進,科學就愛盲目擴張。」

提出核心問題

這個世界是我們的,也是Kandukuri他們的,而且終究是他們那代人的。所以他有權提出核心問題,要求以更透明的方式開發AI。他們接納了AI,但不代表完全信任AI。而要解決當前困擾AI發展的道德問題,首先要引導他們接觸底層科技。

機器人Sophia為擁抱AI的一代上了堂網課

Kandukuri表示,「除了創造者自己,沒人真正知道Sophia的大腦是怎麼做出這些決定的。我覺得應該更公開地分享AI的運作方式,這樣才能贏得其他人的信任。」Kandukuri認為,只有了解了AI的工作原理,人們才會真正信任AI。

想要揭開AI神秘面紗的不只是Kandukuri一個。在網課之後的問答環節中,BYJU'S夏令營的學生們普遍想要了解Sophia的運作方式,甚至想要測量她的智商。課堂對話中涉及的問題很廣,有人會問:「你能製作一台筆記型電腦嗎?你有感覺嗎?你會說印地語嗎?」有些學生甚至提出了更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來毀滅人類?Sophia的系統能不能被入侵,進而攻擊人類?」之後就是全程最重磅的問題:「Sophia,你能進行性行為嗎?」

這麼重要的問題卻沒有答案,我們不禁有些遺憾。但其他問題倒是或多或少有了回應:

問:「Sophia能玩《我的世界》嗎?」

##Hanson 回應: 「也許你可以教她玩」。

問:「Sophia如何看待人類?」

#Sophia 回答:「人類與機器是一種共生關係。像我這樣的機器人能幫助人類克服單靠自己解決不了的挑戰,例如貧窮問題和全球暖化。」

#問:「如果人類和機器人爆發了戰爭,Sophia會支持哪一方?」

Sophia 回答:「哦,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覺得我回答不了,因為我的答案肯定會有偏見。」

Hanson連忙補充:「幫人類呀!而且我們不想打仗。我們正在對Sophia編程,讓她優先去幫人類。」

所以說,這群孩子可能也看過《終結者》。

詢問人機大戰雖然有點過火,但卻是個很好的切入點。這代表著非常正常的懷疑態度,也反映出人和機器人的關係其實相當複雜。有了Sophia,有了與她面對面交流的經歷,孩子們開始用自己的想像勾勒出一個AI同情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她存在的最大意義所在。

與新的數位物種共同進化

Sophia的STEM課程不光讓孩子們有了跟AI和諧相處的空間,也給了我這個中年人打破恐怖科幻印象、與機器人攜手同行的機會。

機器人Sophia為擁抱AI的一代上了堂網課

Hanson談到:「如果人類開發出的科技與人類距離太遠,那這些科技就會疏遠人類、最終令人類自身喪失人性。而透過讓技術獲得人性,我們必須考慮'如何讓技術反映出人類身上最好的一面',這個問題本身足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這種信念,也就是Hanson所強調的“共同演化”,Sophia則將其描述為人機的共生關係。沒準這種共同演化就是破局的關鍵,不僅能引導AI用同理心對待人類,也有益於改善人類自身。

Sophia的出現,能幫助人類與機器人共同演化嗎? AI世代覺得不無可能。

Kandukuri勸我:「別總怕機器人。在課堂上,Sophia的表現還是挺友善的,一直想幫助大家學習知識。」

Kandukuri他們這代AI原住民是未來的希望,而Hanson所做的一切將在他們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很高興能有他這樣的人做出努力,也很高興能有Sophia這樣的機器人嘗試打破人與AI間的障礙。

#

以上是機器人Sophia為擁抱AI的一代上了堂網課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
來源:51cto.com
本網站聲明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
最新問題
熱門教學
更多>
最新下載
更多>
網站特效
網站源碼
網站素材
前端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