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3.3 哈希函数差异:揭示安全机制
在 Python 3.3 中,已观察到 hash() 函数返回不同的结果对于不同会话中的同一字符串。这种看似神秘的行为源于一种旨在阻止拒绝服务攻击的故意安全机制。
要理解这种机制,必须认识到 Python 使用在启动时设置的随机哈希种子。通过将此偏移量合并到哈希计算中,攻击者就无法设计专门用于引起冲突的密钥。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考虑字符串“235”的哈希值:
>>> hash("235") -310569535015251310
启动新的 Python 控制台后,哈希值会发生变化:
>>> hash("235") -1900164331622581997
这种可变性可作为针对可能利用字典插入的最坏情况性能的攻击者的保护措施,从而导致 O(n^ 2)复杂性。因此,攻击者无法预测哪些密钥会发生冲突并导致拒绝服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偏移量不仅仅需要简单的加法或减法。它由前缀和后缀组成,两者都是不可预测且不断变化的。这使得偏移量的存储和利用变得复杂。
或者,对于需要更稳定的哈希机制的应用程序,可以探索 hashlib 模块,它提供了强大的加密哈希函数。由于其可靠性,它是 pybloom 项目中的首选。
以上是为什么 Python 3.3 `hash()` 函数对同一字符串产生不同的结果?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