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怎么实现diff算法
这次给大家带来React怎么实现diff算法,React实现diff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下面就是实战案例,一起来看一下。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实现了React的组件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已经实现了React的核心功能了。
但是我们的实现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每次更新都重新渲染整个应用或者整个组件,DOM操作十分昂贵,这样性能损耗非常大。
为了减少DOM更新,我们需要找渲染前后真正变化的部分,只更新这一部分DOM。而对比变化,找出需要更新部分的算法我们称之为diff算法。
对比策略
在前面两篇文章后,我们实现了一个render方法,它能将虚拟DOM渲染成真正的DOM,我们现在就需要改进它,让它不要再傻乎乎地重新渲染整个DOM树,而是找出真正变化的部分。
这部分很多类React框架实现方式都不太一样,有的框架会选择保存上次渲染的虚拟DOM,然后对比虚拟DOM前后的变化,得到一系列更新的数据,然后再将这些更新应用到真正的DOM上。
但也有一些框架会选择直接对比虚拟DOM和真实DOM,这样就不需要额外保存上一次渲染的虚拟DOM,并且能够一边对比一边更新,这也是我们选择的方式。
不管是DOM还是虚拟DOM,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棵树,完全对比两棵树变化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是O(n^3),但是考虑到我们很少会跨层级移动DOM,所以我们只需要对比同一层级的变化。
只需要对比同一颜色框内的节点
总而言之,我们的diff算法有两个原则:
对比当前真实的DOM和虚拟DOM,在对比过程中直接更新真实DOM
只对比同一层级的变化实现
我们需要实现一个diff方法,它的作用是对比真实DOM和虚拟DOM,最后返回更新后的DOM
/** * @param {HTMLElement} dom 真实DOM * @param {vnode} vnode 虚拟DOM * @returns {HTMLElement} 更新后的DOM */ function diff( dom, vnode ) { // ... }
接下来就要实现这个方法。
在这之前先来回忆一下我们虚拟DOM的结构:
虚拟DOM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分别表示文本、原生DOM节点以及组件。
// 原生DOM节点的vnode { tag: 'p', attrs: { className: 'container' }, children: [] } // 文本节点的vnode "hello,world" // 组件的vnode { tag: ComponentConstrucotr, attrs: { className: 'container' }, children: [] }
对比文本节点
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文本节点,如果当前的DOM就是文本节点,则直接更新内容,否则就新建一个文本节点,并移除掉原来的DOM。
// diff text node if ( typeof vnode === 'string' ) { // 如果当前的DOM就是文本节点,则直接更新内容 if ( dom && dom.nodeType === 3 ) { // nodeType: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API/Node/nodeType if ( dom.textContent !== vnode ) { dom.textContent = vnode; } // 如果DOM不是文本节点,则新建一个文本节点DOM,并移除掉原来的 } else { ou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 vnode ); if ( dom && dom.parentNode ) { dom.parentNode.replaceChild( out, dom ); } } return out; }
文本节点十分简单,它没有属性,也没有子元素,所以这一步结束后就可以直接返回结果了。
对比非文本DOM节点
如果vnode表示的是一个非文本的DOM节点,那就要分几种情况了:
如果真实DOM和虚拟DOM的类型不同,例如当前真实DOM是一个p,而vnode的tag的值是'button',那么原来的p就没有利用价值了,直接新建一个button元素,并将p的所有子节点移到button下,然后用replaceChild方法将p替换成button。
if ( !dom || dom.nodeName.toLowerCase() !== vnode.tag.toLowerCase() ) { out = document.createElement( vnode.tag ); if ( dom ) { [ ...dom.childNodes ].map( out.appendChild ); // 将原来的子节点移到新节点下 if ( dom.parentNode ) { dom.parentNode.replaceChild( out, dom ); // 移除掉原来的DOM对象 } } }
如果真实DOM和虚拟DOM是同一类型的,那我们暂时不需要做别的,只需要等待后面对比属性和对比子节点。
对比属性
实际上diff算法不仅仅是找出节点类型的变化,它还要找出来节点的属性以及事件监听的变化。我们将对比属性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方法:
function diffAttributes( dom, vnode ) { const old = dom.attributes; // 当前DOM的属性 const attrs = vnode.attrs; // 虚拟DOM的属性 // 如果原来的属性不在新的属性当中,则将其移除掉(属性值设为undefined) for ( let name in old ) { if ( !( name in attrs ) ) { setAttribute( dom, name, undefined ); } } // 更新新的属性值 for ( let name in attrs ) { if ( old[ name ] !== attrs[ name ] ) { setAttribute( dom, name, attrs[ name ] ); } } }
setAttribute方法的实现参见第一篇文章
对比子节点
节点本身对比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对比它的子节点。
这里会面临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实现的不同diff方法,都是明确知道哪一个真实DOM和虚拟DOM对比,但是子节点是一个数组,它们可能改变了顺序,或者数量有所变化,我们很难确定要和虚拟DOM对比的是哪一个。
为了简化逻辑,我们可以让用户提供一些线索:给节点设一个key值,重新渲染时对比key值相同的节点。
// diff方法 if ( vnode.children && vnode.children.length > 0 || ( out.childNodes && out.childNodes.length > 0 ) ) { diffChildren( out, vnode.children ); }
function diffChildren( dom, vchildren ) { const domChildren = dom.childNodes; const children = []; const keyed = {}; // 将有key的节点和没有key的节点分开 if ( domChildren.length > 0 ) { for ( let i = 0; i < domChildren.length; i++ ) { const child = domChildren[ i ]; const key = child.key; if ( key ) { keyedLen++; keyed[ key ] = child; } else { children.push( child ); } } } if ( vchildren && vchildren.length > 0 ) { let min = 0; let childrenLen = children.length; for ( let i = 0; i < vchildren.length; i++ ) { const vchild = vchildren[ i ]; const key = vchild.key; let child; // 如果有key,找到对应key值的节点 if ( key ) { if ( keyed[ key ] ) { child = keyed[ key ]; keyed[ key ] = undefined; } // 如果没有key,则优先找类型相同的节点 } else if ( min < childrenLen ) { for ( let j = min; j < childrenLen; j++ ) { let c = children[ j ]; if ( c && isSameNodeType( c, vchild ) ) { child = c; children[ j ] = undefined; if ( j === childrenLen - 1 ) childrenLen--; if ( j === min ) min++; break; } } } // 对比 child = diff( child, vchild ); // 更新DOM const f = domChildren[ i ]; if ( child && child !== dom && child !== f ) { if ( !f ) { dom.appendChild(child); } else if ( child === f.nextSibling ) { removeNode( f ); } else { dom.insertBefore( child, f ); } } } } }
对比组件
如果vnode是一个组件,我们也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方法:
function diffComponent( dom, vnode ) { let c = dom && dom._component; let oldDom = dom; // 如果组件类型没有变化,则重新set props if ( c && c.constructor === vnode.tag ) { setComponentProps( c, vnode.attrs ); dom = c.base; // 如果组件类型变化,则移除掉原来组件,并渲染新的组件 } else { if ( c ) { unmountComponent( c ); oldDom = null; } c = createComponent( vnode.tag, vnode.attrs ); setComponentProps( c, vnode.attrs ); dom = c.base; if ( oldDom && dom !== oldDom ) { oldDom._component = null; removeNode( oldDom ); } } return dom; }
下面是相关的工具方法的实现,和上一篇文章的实现相比,只需要修改renderComponent方法其中的一行。
function renderComponent( component ) { // ... // base = base = _render( renderer ); // 将_render改成diff base = diff( component.base, renderer ); // ... }
完整diff实现看这个文件
渲染
现在我们实现了diff方法,我们尝试渲染上一篇文章中定义的Counter组件,来感受一下有无diff方法的不同。
class Coun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 props ) { super( props ); this.state = { num: 1 } } onClick() { this.setState( { num: this.state.num + 1 } ); } render() { return ( <p> <h1>count: { this.state.num }</h1> <button onClick={ () => this.onClick()}>add</button> </p> ); } }
不使用diff
使用上一篇文章的实现,从chrome的调试工具中可以看到,闪烁的部分是每次更新的部分,每次点击按钮,都会重新渲染整个组件。
使用diff
而实现了diff方法后,每次点击按钮,都只会重新渲染变化的部分。
后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实现了diff算法,通过它做到了每次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极大地减少了DOM操作。React实现远比这个要复杂,特别是在React 16之后还引入了Fiber架构,但是主要的思想是一致的。
实现diff算法可以说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别的地方仍然后很多改进的空间:每次调用setState后会立即调用renderComponent重新渲染组件,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多次调用setState。
假设我们在上文的Counter组件中写出了这种代码
onClick() { for ( let i = 0; i < 100; i++ ) { this.setState( { num: this.state.num + 1 } ); } }
相信看了本文案例你已经掌握了方法,更多精彩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以上是React怎么实现diff算法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

热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用于创建逼真的裸体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用于从照片中去除衣服的在线人工智能工具。

Undress AI Tool
免费脱衣服图片

Clothoff.io
AI脱衣机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们完全免费的人工智能换脸工具轻松在任何视频中换脸!

热门文章

热工具

记事本++7.3.1
好用且免费的代码编辑器

SublimeText3汉化版
中文版,非常好用

禅工作室 13.0.1
功能强大的PHP集成开发环境

Dreamweaver CS6
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

SublimeText3 Mac版
神级代码编辑软件(SublimeText3)

写在前面&笔者的个人理解目前,在整个自动驾驶系统当中,感知模块扮演了其中至关重要的角色,行驶在道路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只有通过感知模块获得到准确的感知结果后,才能让自动驾驶系统中的下游规控模块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决策。目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中通常会配备包括环视相机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在内的多种数据信息传感器来收集不同模态的信息,用于实现准确的感知任务。基于纯视觉的BEV感知算法因其较低的硬件成本和易于部署的特点,以及其输出结果能便捷地应用于各种下游任务,因此受到工业

C++中机器学习算法面临的常见挑战包括内存管理、多线程、性能优化和可维护性。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智能指针、现代线程库、SIMD指令和第三方库,并遵循代码风格指南和使用自动化工具。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Eigen库实现线性回归算法,有效地管理内存和使用高性能矩阵操作。

C++sort函数底层采用归并排序,其复杂度为O(nlogn),并提供不同的排序算法选择,包括快速排序、堆排序和稳定排序。

人工智能(AI)与执法领域的融合为犯罪预防和侦查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被广泛应用于CrimeGPT(犯罪预测技术)等系统,用于预测犯罪活动。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犯罪预测领域的潜力、目前的应用情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技术可能带来的道德影响。人工智能和犯罪预测:基础知识CrimeGPT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大量数据集,识别可以预测犯罪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的模式。这些数据集包括历史犯罪统计数据、人口统计信息、经济指标、天气模式等。通过识别人类分析师可能忽视的趋势,人工智能可以为执法机构

01前景概要目前,难以在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我们就研究出了一种用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中目标检测的增强YOLOv5算法,利用多层特征金字塔、多检测头策略和混合注意力模块来提高光学遥感图像的目标检测网络的效果。根据SIMD数据集,新算法的mAP比YOLOv5好2.2%,比YOLOX好8.48%,在检测结果和速度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平衡。02背景&动机随着远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光学远感图像已被用于描述地球表面的许多物体,包括飞机、汽车、建筑物等。目标检测在远感图像的解释中

PHP、Vue和React: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前端框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前端框架在Web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HP、Vue和React作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前端框架,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选择使用哪种前端框架时,开发人员需要根据项目需求、团队技能和个人偏好做出明智的决策。本文将通过比较PHP、Vue和React这三种前端框架的特点和使

Java框架与React框架的整合:步骤:设置后端Java框架。创建项目结构。配置构建工具。创建React应用。编写RESTAPI端点。配置通信机制。实战案例(SpringBoot+React):Java代码:定义RESTfulAPI控制器。React代码:获取并显示API返回的数据。

一、58画像平台建设背景首先和大家分享下58画像平台的建设背景。1.传统的画像平台传统的思路已经不够,建设用户画像平台依赖数据仓库建模能力,整合多业务线数据,构建准确的用户画像;还需要数据挖掘,理解用户行为、兴趣和需求,提供算法侧的能力;最后,还需要具备数据平台能力,高效存储、查询和共享用户画像数据,提供画像服务。业务自建画像平台和中台类型画像平台主要区别在于,业务自建画像平台服务单条业务线,按需定制;中台平台服务多条业务线,建模复杂,提供更为通用的能力。2.58中台画像建设的背景58的用户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