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linux中安装node
在linux中安装node的方法:1、下载“node-v16.18.0-linux-x64.tar.xz”并将其放到linux服务器上;2、在linux上解压“node-v16.18.0-linux-x64.tar.xz”;3、配置全局路径PATH在“/etc/profile”文件中;4、刷新“source /etc/profile”;5、在bin文件中进行权限分配即可。
本教程操作环境:linux5.9.8系统、node-v16.18.0版、DELL G3电脑
怎么在linux中安装node?
linux 服务器的node 安装
1.先下载 node 当然下载的是符合linux 系统的 我当时下载的是 node-v16.18.0-linux-x64.tar.xz
2. 把 node-v16.18.0-linux-x64.tar.xz 放到linux 服务器上 我当时是用ftq 放到了 /usr/local文件夹下新建了一个 node 文件
3.解压 node-v16.18.0-linux-x64.tar.xz 必须在linux 服务器上解压。在window 中解压再放上去使用npm 会报错 解压代码 tar -xJvf node-v16.18.0-linux-x64.tar.xz
4.配置 全局路劲PATH 在 /etc/profile 文件进行如下设置 注释:(主要看pathmunge 函数的使用不会的可以百度查一下linux 函数使用)把node文件里面bin 路劲添加到全局路径
pathmunge /usr/local/linuxNode/node-v16.18.0-linux-x64/bin after # /etc/profile # System wide environment and startup programs, for login setup # Functions and aliases go in /etc/bashrc # It's NOT a good idea to change this file unless you know what you # are doing. It's much better to create a custom.sh shell script in # /etc/profile.d/ to make custom changes to your environment, as this # will prevent the need for merging in future updates. #pathmunge 是Linux 函数 pathmunge () { case ":${PATH}:" in *:"$1":*) ;; *) if [ "$2" = "after" ] ; then PATH=$PATH:$1 else PATH=$1:$PATH fi esac } if [ -x /usr/bin/id ]; then if [ -z "$EUID" ]; then # ksh workaround EUID=`/usr/bin/id -u` UID=`/usr/bin/id -ru` fi USER="`/usr/bin/id -un`" LOGNAME=$USER MAIL="/var/spool/mail/$USER" fi # Path manipulation #$EUID 是全局变量 判断用户是否具有权限 if [ "$EUID" = "0" ]; then pathmunge /usr/sbin pathmunge /usr/local/sbin else pathmunge /usr/local/sbin after pathmunge /usr/sbin after fi HOSTNAME=`/usr/bin/hostname 2>/dev/null` HISTSIZE=1000 if [ "$HISTCONTROL" = "ignorespace" ] ; then export HISTCONTROL=ignoreboth else export HISTCONTROL=ignoredups fi #使用 pathmunge 函数 pathmunge /usr/local/linuxNode/node-v16.18.0-linux-x64/bin after export PATH USER LOGNAME MAIL HOSTNAME HISTSIZE HISTCONTROL # By default, we want umask to get set. This sets it for login shell # Current threshold for system reserved uid/gids is 200 # You could check uidgid reservation validity in # /usr/share/doc/setup-*/uidgid file if [ $UID -gt 199 ] && [ "`/usr/bin/id -gn`" = "`/usr/bin/id -un`" ]; then umask 002 else umask 022 fi for i in /etc/profile.d/*.sh /etc/profile.d/sh.local ; do if [ -r "$i" ]; then if [ "${-#*i}" != "$-" ]; then . "$i" else . "$i" >/dev/null fi fi done unset i unset -f pathmunge
5.进行 刷新 source /etc/profile
6.进入到我们按钮的node 文件的bin 文件 进行权限分配。chmod +x node 或者 chmod +x node
推荐学习:《node.js视频教程》
以上是怎么在linux中安装node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

热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用于创建逼真的裸体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用于从照片中去除衣服的在线人工智能工具。

Undress AI Tool
免费脱衣服图片

Clothoff.io
AI脱衣机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们完全免费的人工智能换脸工具轻松在任何视频中换脸!

热门文章

热工具

记事本++7.3.1
好用且免费的代码编辑器

SublimeText3汉化版
中文版,非常好用

禅工作室 13.0.1
功能强大的PHP集成开发环境

Dreamweaver CS6
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

SublimeText3 Mac版
神级代码编辑软件(SublimeText3)

VS Code 系统要求:操作系统:Windows 10 及以上、macOS 10.12 及以上、Linux 发行版处理器:最低 1.6 GHz,推荐 2.0 GHz 及以上内存:最低 512 MB,推荐 4 GB 及以上存储空间:最低 250 MB,推荐 1 GB 及以上其他要求:稳定网络连接,Xorg/Wayland(Linux)

VS Code扩展安装失败的原因可能包括:网络不稳定、权限不足、系统兼容性问题、VS Code版本过旧、杀毒软件或防火墙干扰。通过检查网络连接、权限、日志文件、更新VS Code、禁用安全软件以及重启VS Code或计算机,可以逐步排查和解决问题。

虽然 Notepad 无法直接运行 Java 代码,但可以通过借助其他工具实现:使用命令行编译器 (javac) 编译代码,生成字节码文件 (filename.class)。使用 Java 解释器 (java) 解释字节码,执行代码并输出结果。

VS Code 全称 Visual Studio Code,是一个由微软开发的免费开源跨平台代码编辑器和开发环境。它支持广泛的编程语言,提供语法高亮、代码自动补全、代码片段和智能提示等功能以提高开发效率。通过丰富的扩展生态系统,用户可以针对特定需求和语言添加扩展程序,例如调试器、代码格式化工具和 Git 集成。VS Code 还包含直观的调试器,有助于快速查找和解决代码中的 bug。

VS Code 可以在 Mac 上使用。它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Git 集成、终端和调试器,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设置选项。但是,对于特别大型项目或专业性较强的开发,VS Code 可能会有性能或功能限制。

Visual Studio Code (VSCode) 是一款跨平台、开源且免费的代码编辑器,由微软开发。它以轻量、可扩展性和对众多编程语言的支持而著称。要安装 VSCode,请访问官方网站下载并运行安装程序。使用 VSCode 时,可以创建新项目、编辑代码、调试代码、导航项目、扩展 VSCode 和管理设置。VSCode 适用于 Windows、macOS 和 Linux,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并通过 Marketplace 提供各种扩展。它的优势包括轻量、可扩展性、广泛的语言支持、丰富的功能和版

Linux系统的五个基本组件是:1.内核,2.系统库,3.系统实用程序,4.图形用户界面,5.应用程序。内核管理硬件资源,系统库提供预编译函数,系统实用程序用于系统管理,GUI提供可视化交互,应用程序利用这些组件实现功能。

Linux的主要用途包括:1.服务器操作系统,2.嵌入式系统,3.桌面操作系统,4.开发和测试环境。Linux在这些领域表现出色,提供了稳定性、安全性和高效的开发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