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电压是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不同制程工艺、不同型号的CPU,工作电压都是不同的;CPU的工作电压分为核心电压和IO电压两类,这两个电压大小通常并不相等,并且CPU的核心电压会随着主频的动态调整而波动;目前主流的7纳米~14纳米工艺的CPU,核心电压在0.8~1.0V左右。
本教程操作环境:Windows10系统、Dell G3电脑。
cpu电压是什么?
CPU的工作电压(Supply Voltage),即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任何电器在工作的时候都需要电,自然也有对应额定电压,CPU也不例外。
不同制程工艺、不同型号的CPU,工作电压都是不同的。并且,CPU的工作电压分为核心电压和IO电压两类,这两个电压大小通常并不相等。
而且,CPU的核心电压会随着主频的动态调整而波动。
目前主流的7纳米~14纳米工艺的CPU,核心电压在0.8~1.0V左右。
你可以用一款小软件CPU-z来检测CPU的工作电压,还可以电脑开机时进入BIOS设置界面,去查看CPU的供电电压的数值。
对于手机、Pad的CPU电压值,可以采用安卓版的CPU-z来检测查看。
相关拓展:
CPU的工作电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较低的工作电压主要三个优点:
采用低电压的CPU的芯片总功耗降低了。功耗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就相应降低,这对于便携式和移动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使其现有的电池可以工作更长时间,从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功耗降低,致使发热量减少,运行温度不过高的CPU可以与系统更好的配合;
降低电压是CPU主频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CPU的工作电压分为两个方面,CPU的核心电压与I/O电压。核心电压即驱动CPU核心芯片的电压,I/O电压则指驱动I/O电路的电压。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
早期CPU(286~486时代)的核心电压与I/O一致,通常为5V,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以致CPU的发热量过大,导致其寿命缩短。不过那时的CPU集成度很低,而CPU集成度相当高,因此显得CPU发热量更大。随着CPU的制造工艺提高,近年来各种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台式机用CPU核电压通常为2V以内,笔记本专用CPU的工作电压相对更低,从而达到大幅减少功耗的目的,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CPU发热量。而且CPU会通过特殊的电压ID(VID)引脚来指示主板中嵌入的电压调节器自动设置正确的电压级别。
许多面向新款CPU的主板都会提供特殊的跳线或者软件设置,通过这些跳线或软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手动调节CPU的工作电压。很多实验表明在超频的时候适度提高核心电压,可以加强CPU内部信号,对CPU性能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这样也会提高CPU的功耗,影响其寿命及发热量,建议一般用户不要进行此方面的操作。
此外从Vinice核心的Athlon 64开始,AMD在Socket 939接口的处理器上采用了动态电压,在CPU封装上不再标明CPU的默认核心电压,同一核心的CPU其核心电压是可变的,不同的CPU可能会有不同的核心电压:1.30V、1.35V或1.40V。
更多相关知识,请访问常见问题栏目!
以上是cpu电压是什么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