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总产量为387,605套,同比下降2.8%。与近年的增速相比,数据明显下滑。
这一市场整体需求不及预期的状况引起了部分机构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预期的担忧。十年时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连续位居世界首位,短期阶段性“供大于需”,未来的增长能持续吗?
市场“水温”到底怎么样,身在其中的企业无疑最有话语权。珞石机器人副总裁王皓先生在2023年第四届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上的演讲中,就揭露了当前市场的最新动态:“机器人行业增长仍在继续,但市场非常卷,客户既要质量,又要价格,还要服务。单纯的机器换人或者自动化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对于多品种、小批量,换产柔性化、操作简便等多元化要求,行业已经整体进入综合全面要求的新阶段。”
那么,新阶段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机遇到底在哪?市场占有率想要超过进口品牌又该如何做?珞石机器人在年会采访中,解析了新阶段的市场特点,并结合自身经验,剖析了国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新行业增长预期犹存
哪些行业能够带来增量?王皓认为,跟随国家战略导向依然是国产机器人企业下阶段增长的重心。
“增量机会来源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制造产业,”王皓解释道,“因为机器人作为多个制造行业提效增收的重要设备,需要与重要产业工艺改进和产业升级配合,才能够步入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可拓展可精进的阶段。”
根据IFR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最大的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45%。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30万台,复合增长率高达26%,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和金属制品等领域。
目前,珞石的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产品已经在3C电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它们成功地应用于手机生产线和电极加工生产等关键环节,实现了批量生产。此外,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珞石的机器人产品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例如,在发动机螺栓拧紧和去毛刺、变速箱精密装配、车门把手塑胶件打磨、活塞精密去毛刺以及导轨打磨等多个场景中,珞石机器人都取得了成熟的应用经验。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了珞石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和潜力。
同时,珞石意识到,就市场情况而言,相比于3C、汽车行业的整体渗透率,随着新能源行业兴起,锂电、光伏等行业制造产线中运用机器人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却呈现出较快的逐年提升趋势。为此,珞石机器人2020年起就加深投入光伏、锂电、商用等方向,并通过深层次工艺开拓,逐步和部分头部客户达成了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和协作两条产品线并未成为珞石的负担,反而在当下成为国产机器人少有的优势特点。工业机器人虽然技术成熟,但无法解决泛化性的问题,不适应现代制造业柔性生产的需要。珞石作为国内厂商里为数不多既具备工业,又具有协作机型,从中小负载到大负载产品兼备的企业,能够用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更好满足客户要求。
据王皓介绍,许多客户就看中了珞石整体具有全系列产品线的特点,例如富士康、比亚迪、中铁十四局、三花智控等客户。有很多客户由于原先通过中小负载机器人的合作建立了互信,从而很快在珞石推出大负载机器人后选择了使用,另外还有许多客户产线上同时有着珞石的工业和协作两种机器人。
王皓认为,光伏、3C、商用等客户选择珞石,不仅仅是因为看中产品多样,有着多年实践积累下的案例基础,还看中其形成了细分行业独特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重点问题并带来效益。
“国产中大型机器人已经成为国外平替,产品稳定性、精度等技术水平基本做到了一致,性价比却更占优势。这为国产机器人替代进口,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基础。”王皓说。“而且珞石公司整体实力上,已经能在大客户服务和产品质量保障上达到严格的标准,这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有更紧密的配合,也使得客户最终选择了珞石。”
在2023年,由于重点考虑了解决工艺特性问题,珞石成功将NB系列12公斤和25公斤机器人大范围部署用于光伏行业电池片花篮搬运、电池片插片、组件排版、工装上下料、组件码垛等场景,大负载NB80、NB220则落地于锂电等领域。除此之外,珞石更是尝试进入了多个行业的新工艺,例如其柔性协作机器人在商用康复理疗、咖啡拉花等场景落地应用。
珞石的经验也表明,虽然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较高,2022年机器人“四大家”在中国的销量市占率高达39%,但随着行业对于机器人的认知度提升,大客户要求不断增多,一家企业不可能做到全面通吃。机器人行业企业下阶段必然要在细分行业里做精做深,而不是做广,也只有深耕才能真正取得行业客户的认可,获得行业的影响力。
▍做好产品才有未来
王皓提到,近年来,机器人行业已经走过自动化、信息化、整体智能化的路径,已经进入到重视人机协作的时间段。部分客户要求制造业升级,既需要让机器人解放重复的劳动,又需要能与人共同协作、不对人造成伤害,并且要求保持较好的协作节拍,企业对于机器人的要求正在提升。
而珞石的多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复杂的需求,与其平台化产品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平台化战略,珞石机器人的两条产品线都共用一套机器人控制平台,该平台基于珞石多年来积累打磨的机器人整体运动控制经验和动力学控制理解而打造,使得两条产品线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很好满足应用场景需求,而且性能上同步发展,做到了更高速、精准、安全、柔顺、协同、开放。
“例如对于安全性、部署性、智能化要求高的领域用协作,有着高精度、高速度自动化换人需求的则用传统工业机器人。由于珞石的产品基于统一控制平台,更容易实现多产品配合,将多场景需求打通,最终落脚到产品和产线融合,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王皓解释道。
这种产品向多个其他领域的可迁移性,背后来自珞石成熟的机器人产业链。由于珞石多年来都尝试自主研发,不仅将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而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对于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领域的自主化探索,珞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控制器为核心的零部件体系,并快速延展到了伺服电机和驱控一体化产品。通过在力传感器、减速器等领域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开发,珞石还建立了自主设计标准,在核心技术理解上实现突破,零部件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
据王皓透露,目前珞石机器人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会遵循严谨的流程,保证了其产品非常贴合客户需求。在研发之初,首先珞石会基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分析,定义好产品的整个外观结构和主要参数,其次再进行主要零部件的选型设计和详细构件设计,随后再进行样机的试制,最后进行完整的测试流程和现场测试,成功后进入量产,这保障了研发的有效性。
由于研发阶段针对机器人的臂展、负载、速度,轴速度等都有着详细的需求分析,并将设计的整个流程完成数字化设计,将包括动力学、抖动、轻量化、可靠性,运动学设计等技术梳理、细化和分类,并形成一整套完善技术体系。虽然目前珞石机器人的研发周期长达半年以上,但这种多目标、多学科协同仿真的过程,帮助珞石更容易保证零部件以及整机产品的可靠性,从而打造高品质,高技术成熟度的产品,真正满足各类企业工况,实现从一到多的行业复制和“机器人+”赋能。
▍结语与未来
就宏观经济情况来看,当前国家依然正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发展,产业政策频出,市场扩容政策确定性非常强,工业机器人依然处于良性发展轨道。
2023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方案制定了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为中国制造业未来设计了顶层规划和路线图。2020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246台/万人,按照该目标,意味着到2025年将达500台/万人左右。而在2022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392台,补齐缺口使得行业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但工业机器人全面且大范围的量能提升已经愈发困难。因为10年时间,中国的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经增长约13倍,国际排名从2015年的25名上升至全球第5,同时2022年我国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15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1/3,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十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传统的产能转型需求已经开始放缓。
随着经济企稳,制造业转型走向深化及应用场景复杂度提升,作为智能制造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易用性、智能化、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且易于管理、经济效益显著的机器人,已经明显更受到企业的青睐。
不仅如此,终端企业还希望机器人企业并非只是提供通用产品,而是开始要求机器人能将工艺集成到控制系统和工艺包中,能帮助企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上注入新动能,提供新路径,更深刻改变生产方式。
当然,终端制造企业这种高要求的趋势也表明了,国产机器人真正拥有了在市场上与国外巨头正面角逐的地位。后续如何适应这种新趋势,承接产业升级需求,如何成长为世界级的工业机器人专家,依然考验各家国产机器人企业的智慧与实力。
以上是国内机器人准备冲刺2024:如何应对产业升级需求,成为全球领先者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